
11月7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
度小满,这家源自百度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申报的“多模多维大模型驱动的金融风险感知与评估系统”,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我原以为度小满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科学家。”“科技的尽头是网贷?”“算法能精准知道你什么时候缺钱,也是一种科技进步。”——社交媒体上的调侃,精准地戳中了公众的情绪。
这场“啼笑皆非”的获奖风波背后,度小满其宣称“技术底座”与“AI风控”。另一面,度小满的估值腰斩150亿、营收增长乏力、深陷“校园贷”风波与3.4万条“暴力催收”投诉的经营现实。
当一个主营“放贷”业务的金融平台站上“科技进步”的领奖台,它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驴戴人帽”的滑稽剧?
科技进步还是“最强风控”?
“科技进步奖”,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官方奖项。
在公众的朴素认知里,这个奖项应该属于那些“上天入地”的硬核突破,比如芯片、新药、火箭,或是改变生活的杂交水稻。
度小满的获奖理由,是其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研发的风控系统。根据官方介绍,该项目历时四年,构建了金融知识图谱,能衍生出近40万维高价值特征,覆盖95%的业务需求,并将风险区分度提升了26%。目前,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71项、软著3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8篇。
从技术参数上看,这无疑是一项复杂的AI工程。度小满试图证明,它不是一个“粗放”的放贷机构,而是一个用AI算法武装到牙齿的“金融科技”公司。
然而,公众的质疑点并不在“技术”,而在“价值”。“一个利率高达24%的网贷公司,最大的贡献是为广告公司提供了业务。”“中国不缺网贷公司,缺真正的高科技公司。”
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度小满的获奖,触动了社会对“科技向善”还是“科技向利”的敏感神经。当最前沿的大模型技术,被用于构建一个更高效的“风控”和“放贷”系统时,它带来的“社会进步”是什么?这种“违和感”,在对比中显得尤为突出。
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为例,往年的获奖者中不乏改变国计民生的“国家队”和“硬科技”企业。例如,中国中车研发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百度研发的“‘文心’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京东方研发的“柔性OLED显示关键技术”。
当“复兴号”和“文心”的旁边,站着一个主营“有钱花”、“满易贷”的金融平台时,其“科技进步”的成色难免受到审视。
社交媒体上的“群嘲”,本质上是一场“价值错位”。公众认为,科技的终点应该是星辰大海,而度小满却展示了另一个版本:科技的尽头是“网贷”。
在“怀旧游戏仓库”等自媒体的推文中,这种讽刺被推向了极致:“过去的科学家研究‘上天入地’,现在的科技公司研究‘让你欠到底’。”
估值腰斩与“无场景”困局
这场获奖风波背后,度小满亟需向外界“正名”。
自2018年从百度拆分、获得19亿美元融资并估值260亿元以来,这家“百度嫡系”的独角兽,其光环正迅速褪去。
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的数据显示,2019年,度小满的估值尚有200亿元。而到了《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其估值已缩水至110亿元,五年间估值蒸发近百亿(相较拆分时则腰斩150亿)。
度小满的盈利能力也极不稳定。2021年,其营收为30.18亿元,净利润8.87亿元。 2022年,营收下滑至28.98亿元,净利润维持在8.87亿元。 2023年,业绩突然“跳水”,营收降至18.1亿元,净利润骤降至2.12亿元。 2024年,业绩又戏剧性“暴增”,营收22.57亿元(同比增长24.7%),净利润8.59亿元(同比激增306.1%)。
这种“过山车式”的业绩,暴露了其业务模式的脆弱性。
度小满最大的困境,在于“无场景”。对比其竞争对手,蚂蚁集团背靠淘宝电商,微众银行依托微信社交,京东科技绑定京东商城。这些“巨头”的金融业务,都根植于高频的“交易”或“社交”场景中,获客成本极低,且能获得海量的风控数据。
度小满,背靠的是百度的“搜索”。“搜索”是一个“弱关系”场景。“连用户实名数据都难提供”,一位业内人士曾如此评价。这种“先天不足”,导致度小满在百度金融时期尝试的教育分期、医美分期等场景,均因“坏账上亿”而折戟。独立运营后,场景缺失的问题依然无解。
为了弥补“无场景”的短板,度小满只剩一招:烧钱买流量。从机场、高铁站、地铁的巨幅广告,到热门综艺和影视剧的植入,再到抖音、小红书的信息流推送——度小满的广告几乎无孔不入。但这种“烧钱式”营销的转化效率并不高。有报道称,助贷机构的获客成本在5年间飙升6倍,新客户转化成本最高近3000元。
同时,合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截至发稿,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度小满的投诉量接近3.6万条。“暴力催收”、“威胁恐吓”、“高利贷”是高频词汇。2024年底,女演员刘乐妍公开吐槽,因被陌生借款人填为紧急联系人,遭度小满“从早到晚电话骚扰”,事件一度冲上热搜。
2025年11月,度小满再度卷入“校园贷”风波。据山西日报报道,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度小满借款超6万元,而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网贷机构向在校生发放消费贷款。更讽刺的是,在黑猫平台上数十条关于“校园贷”的投诉中,度小满的客服在拒绝退还息费时,理由竟是用户“隐瞒学生身份”,却无法提供放款前核实非学生身份的证据。
内忧外患下,度小满选择“出海求生”。度小满已组建团队进军墨西哥和印尼市场,试图在“利率模糊”的新兴市场,复制早年“现金贷”玩法。从国内的“无场景”困局,到海外的“背水一战”,再到此次“科技进步奖”引发的群嘲——度小满的每一步,都走在技术、合规与舆论的钢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