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系”双线出击,“灵光”“千问”能否后发制胜?
4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36kr
11月阿里发布“千问”App公测版,蚂蚁集团上线AI助手“灵光”,分别面向个人生活与生产力场景。灵光实现多项突破,千问对标ChatGPT。阿里通过双轮驱动在C端AI市场撕开口子。

11月,AI两大行业事件密集落地,一场来自“阿里系”的协同攻势悄然上演。

17日,阿里正式发布“千问”App公测版,宣称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其战略野心直指未来的个人AI生活入口。

次日,蚂蚁集团迅速接棒,正式上线首个基于全代码生成的AI助手“灵光”,支持普通用户30秒生成应用,打造超级个体时代。

短短两天之内,“阿里系”两大核心业务单元一前一后,分别面向个人生活与个体生产力的广阔场景,掷出了两颗风格迥异却遥相呼应的“棋子”。

在巨头林立的AI赛场, 阿里此番密集布局、双线出击, 能否将“实用主义”纳入AI下半年游戏规则,助力阿里圈住亿万用户的真实需求,掌握AI时代真正的话语权和商业主权?

01 实干型AI助手“灵光”炸现

11月18日,蚂蚁集团正式推出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在30秒内生成可交互、可分享的轻应用(如健身计划器、旅行规划工具等),并实现3D模型、动态图表等多模态内容的代码级生成。此举标志着蚂蚁在AGI场景化落地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2025 年末的AI赛道上,“灵光”以一匹黑马之姿完成了一场惊艳奇袭,不仅强势跻身App Store总榜第七位,更直接登顶工具类免费榜榜首。

数据可以完美支撑。灵光上线首日的下载量即突破20万;次日,这一数字迅速攀升至50万;第四天,下载量冲破100万大关,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App Store中国区免费工具榜第一。

这种增长速度在纵向维度上甚至超越了ChatGPT和Sora等全球AI标杆产品的早期表现,而据公开数据显示,ChatGPT上线首周下载量为60.6万,Sora2破百万用了5天。“灵光”将这一进程一举刷新,显示出中国市场对于“能办事”的AI产品的极度饥渴。

“灵光”的首发表现堪称亮眼,来源于同步上线“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三大核心功能模块。

“灵光对话”突破传统文本交流局限,提供可视化、结构化的答案;“灵光开眼”基于多模态理解能力,带来沉浸式的实时视觉交互体验;“灵光闪应用”,支持用户在30秒内通过自然语言生成可交互的专用工具,实现从“信息助手”到“生产工具”的本质跨越。

它实现了两项行业突破性进展:其一,在移动端首次达成“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让曾经专属极客的“手动开发应用”成为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便捷体验;其二,率先通过全代码生成技术支持3D模型、音视频、数据图表等全模态内容创作,为用户呈现出兼具信息密度与视觉美感的可视化互动效果。

别人抢流量,蚂蚁抢生产力。

“灵光”的核心差异点,是其“闪应用”功能:它是第一款把AI coding能力落地到移动端的AI大模型产品。以前可能要一个团队、要掌握代码能力才能做的开发,如今只用几句话就能实现,门槛大大降低。

在团队经过内部大量对比测试后,选择将核心发力点聚焦在“信息获取效率”上—— 这恰恰是当下互联网环境中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痛点:海量知识与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用户往往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看似触手可及的内容,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甄别,难以快速精准地抓取核心价值。

“本质上,闪应用背后是代码能力和多智能体的调度、协调,用户提出一个需求、想法,AI怎么规划、调用哪些工具,调用之后有没有好的自检流程?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基于自然语言打造出个性化的应用,进一步解放创造力、释放生产力。”蔡伟说。

这种模式的转变是根本性的,它实现了从“通用对话”到“场景生产力”的跨越。正是这种精准抓住用户需求的可交互、可编辑的“工具”,让“灵光”在上线后迅速成为全球现象级AI产品。

02 陪伴型“千问”:好聊也好用

而恰巧在前一天,阿里系上新了另一款大模型“千问”APP。

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当天,“千问”APP公测版上线,基于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Qwen3,凭借免费以及与各类生活场景生态的结合,与ChatGPT展开全面竞争。

从2022年的“通义”大模型到2023年的“通义千问”,再到现在首次独立亮相的“千问”APP,阿里在生成式AI这个赛道上的品牌搞了三次变动。这反映出他们背后其实在战略上进行了一次挺大的转折,从一开始偏重企业用户(B端),到现在全力冲向普通用户(C端)——即个人用户的渗透。

这是自今年初公布3800亿元投入AI基础设施之后,阿里AI战略的又一重要布局。

千问之前主打B圈。它配备的Qwen3-Max模型,在一些国际认可的编程和数学测试中表现得非常出色,甚至还超过了部分国际一流的模型。

而在开源圈里头,千问系列的表现也是亮眼。开源以来,其全球下载总量已经超过6亿次,衍生出来的模型也超出了17万个,这个数字比美国Meta公司的Llama系列还要多,稳稳站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但再漂亮的技术也需要转换成商业价值。

阿里希望能够把技术上的优势转变成普通用户能够直观体会到的流畅体验,以后人们要用任何AI功能,就这一个App便可搞定。

因此,相比起“灵光”的实干型,“千问”App公测版,则是全面“对标”ChatGPT,打造更加综合性的人工智能应用——会聊天能办事的AI个人助理。

据透露,阿里巴巴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让千问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

所以这款应用的思路比较明确,一是要全;二是要好用。而当前全球市场最典型的能做到又全又好用的AI App,无疑就是ChatGPT。所以阿里的阳谋也比较明显,“喊出”就是要和OpenAI展开全面竞争。

口号和市场反馈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想让千问真正做到“能办事”,关键还是得打通阿里那庞大的生态圈,比如淘宝的交易信息、高德的定位数据、饿了么的偏好偏向等等。然而,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墙”和利益争夺,现实中难免成为挡路的障碍。

但千问团队也在紧密布局:第一步专注改善产品体验,让用户口碑更好;第二步则加强和阿里各个业务的紧密合作。“千问”APP是否能把那些零散的场景有效连接,能否真正打通阿里庞大的生态圈,做一个“中国版的ChatGPT”,也成了市场关注的重点。

03 阿里急了,还是阿里晚了?

AI应用的入口之争,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升维”。

竞争的焦点,已从“谁的日活高”,转向“谁能承载核心需求”。AI的价值不再由流量衡量,而由效用定义。

AI入口的战线,至少已分化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流量的“护城河”。典型代表是腾讯和字节跳动。它们的战略是利用AI巩固C端流量优势。字节“豆包”采用“通用平台+垂直爆款”策略,承接抖音、剪映的生态流量。腾讯“混元”则深度嵌入微信社交与内容生态。

第二层,是B端的“核心基建”。百度“文心”持续深耕知识增强与搜索场景的融合。李彦宏在2025百度世界大会上强调,AI正从“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阿里在这一领域的布局也颇为深厚——阿里云构建的企业级AI服务体系,支撑产业智能化,提供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全链路服务。

第三层,是C端的“个人助手”。这层战略空白正在被填补。它不服务于B端企业,也不只是服务于C端用户的被动娱乐,它服务于C端用户的主动任务。

如果说前两者是“信息入口”,第三层就是“生产力入口”。这个战略空白点,正是阿里“千问”和蚂蚁“灵光”切入的位置。

而在AI“实用导向”开启的时代,阿里系通过“千问+灵光”的双轮驱动,确实成功在C端AI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据资料显示,在灵光上线之前,截至11月17日,免费榜前五名分别为豆包、红果短剧、抖音商城、多闪、汽水音乐,均为字节系产品。

随着“灵光”和“千问”的双双突围,这一格局被彻底打破。至11月下旬,阿里系两大AI应用占据了总榜Top 6中的两席。为长期由字节跳动系产品领跑的App Store免费榜注入了新的竞争变量。

有人说,阿里密集布局是因为阿里急了,归根结底是因为阿里晚了。

目前,近60%的原生AI应用增长变得缓慢,市场也从曾经的蓝海变成了红海。阿里系在AI赛道布局的“通用大模型+垂直应用”组合策略,是其开始意识到,面向庞大普通用户(C端市场),才是真正能带来流量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刚刚加入的“灵光”和“千问”来说,面对早已占领市场的DeepSeek、百度、腾讯、字节等国内巨头,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突围,还得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才能启动属于自己的飞轮。

“早和晚都是相对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基于模型的能力一直向前看,一路狂奔。”蔡伟对于现在的发展态势始终积极。

若将时间维度拉得更长便会发现,整个大模型赛道其实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探索空间与可能性远未被穷尽。

而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各自的细分赛道“各取所长、共同拓荒”,探索一个属于AI的 “iPhone 4 时刻”——那个能够重新定义产品形态、引爆全民级应用、实现用户体验质变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