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关村,AI热度依然很高。
“无论怎么样看,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下一步,就是怎么样能够达到大家都满意的AGI,就是通用人工智能。”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及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在2025人工智能+大会主论坛上如此说道。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及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
他还强调AGI:“不但是科学上,而且是战略上和各国经济上的科技高地”。
尽管AGI是整个行业发展目标,但从现实来看,AGI还比较遥远,行业中更关注的,往往是AI大模型在企业中真正落地应用效果。
“从今年整个大会来看,尤其是跟去年对比,大家普遍关注的方向已经转向AI大模型真正面向产业的落地应用,包括科创企业、头部大厂等,都已经关注到这个方向来。”中数睿智CEO韩涵如此说道,而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2025人工智能+大会主论坛上,多位嘉宾也同时指出,应用落地正在真正成为推动AI前进的力量,技术与产业结合的契机正在逼近,“场景驱动”则是AI从技术革命走向产业革命的关键跃点。
但是,企业级AI真实落地现状,似乎却并未如行业热度所展现的一样。
很多企业对AI大模型的应用还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现阶段整个行业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乱,但混乱中,也在欣欣向荣。”新希望集团首席数字官李旭昶对光锥智能说道。
可以看到,现阶段AI早已走出实验室,大模型从“百模大战”走向分化,智能体概念遍地开花,可一落到实际业务,总像差了最后一口“气”,眼看要冲线却卡在半路。
那么,AI大模型真正走向千行百业,到底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企业AI落地的真实现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据崔牛会数据显示,当前已有43%的企业部门或岗位进入规模化使用阶段,27%仍处在试点期,28%实现了广泛渗透,还有1.9%尚未确定是否应用。
这意味着,AI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
但是,在AI岗位分布中,往往是营销、客服、研发、数据、运营等场景占比比较高,反而涉及到企业管理和中台等核心业务场景,AI所使用的情况更少。
可以看到,企业级AI落地,更多是从边缘业务推进,现阶段很难应用到企业核心业务场景中。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传统企业尽管也在推进AI业务,但整体进展情况则相对缓慢。
如新希望集团,“我们还没完全看清楚AI跟场景具体结合情况,但对AI保持随时跟进的状态,不是无脑子All in AI,而是保持有节奏、有分寸的跟进。”李旭昶说道,“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这背后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大模型真实落地效果并未达到企业预期。而影响大模型落地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大模型自身的准确性上。
“归根到底就一个问题,就是准确率的问题。”帆软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张驰深有感触,“很多客户一开始觉得AI不能出错,必须交付100%可靠的结果。”毕竟,在AI之前,帆软交付的数据分析工具都是精准无误的,客户早已习惯了“零误差”的交付标准。
但现阶段没有一家公司能保证AI给的结果是100%准确,AI的本质是概率性模型,就像人会犯错一样,它也存在变量,这让习惯了确定性工具的客户难以接受。
也正因此,企业级AI落地的第一道坎,就始于认知的鸿沟。
一边是企业决策层对AI的无限期待,一边是技术团队和业务部门的现实困境,这种错位让很多AI项目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
另外也有不少企业决策者被AI概念裹挟,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却不清楚自己真实需求。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霍嘉在观察一线落地效果时发现:“当前行业现状往往是领导对大模型充满绝对信心,反而做技术的人对如何落地感到非常担忧。”
这种上下认知的脱节,导致很多AI项目要么目标模糊,要么急于求成。
李旭昶用一句玩笑话概括了当前的混乱状态:“智能体厂家不知道卖什么,企业不知道买什么”,这背后正是整个行业对AI能力边界、应用场景、价值回报的认知缺失。
另外还有一点,“现在AI技术迭代太快,今天觉得先进的方案,明天可能就落后了。”李旭昶说道,而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企业不敢大规模投入,只能小步试点、谨慎推进。

很多时候,在企业内部,认知也需要一个培育过程。
张驰为了挖掘真实需求,在公司内部搞了个“提需求兑奶茶”的活动,让2000多名员工填报日常工作中的痛点。后来又推出“买AI产品报销”活动,哪怕是AI美颜软件也能报销,就是为了让大家先接触AI、理解AI。
如果说认知偏差是思想上的障碍,那么数据、组织、技术的协同问题,就是企业级AI落地路上的“硬骨头”,这三重壁垒相互交织,让很多项目卡在中途。
李旭昶提到,新希望在数字化阶段就花了四年时间打通数据,“没有数字化打下的基础,AI就是无源之水”。而数据流通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企业的核心数据是竞争优势,不会轻易共享,即便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也很难自发形成数据生态。
“高质量数据集对AI发展至关重要,但企业自发共享很难,需要政府引导和脱敏处理。”他说。
协同阻力则是很多AI项目失败的隐形杀手。李旭昶坦言,新希望在推进数字化和AI转型时,花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处理跨部门、跨产业、跨实体协同的问题,从ERP时代到数字化时代,再到AI时代,每一次信息化/数字化变革都会重构组织和流程,而协同往往是最大的阻力。
技术适配的“最后一公里”同样棘手。AI不是万能的,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技术方案,盲目套用通用模型往往效果不佳。
“AI擅长的领域能提升几十倍、几百倍效率,但不擅长的领域强行使用只会适得其反。”李旭昶举例,大模型在多模态生成方面表现突出,但在严密的文书工作中经常“胡说八道”,需要人工复核。

中数睿智CEO韩涵
中数睿智则选择聚焦核心战略型支柱产业,韩涵表示:“我们不做容易实现的场景,而是专注于工业、能源、国防等技术难度大、战略价值高的领域,这些领域需要把大模型与进化算法深度结合。”
可以看到,从大会的热闹到企业的冷静,从技术的狂飙到落地的审慎,2025年的AI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热炒”到“实干”的转变。那么,企业又该如何推动AI真正走向落地应用?
“AI下一个十年,不是比谁的模型更大,而是比谁能把技术扎进产业里。”在大会的圆桌论坛上,智谱华章董事长刘德兵说道。
企业级AI落地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价值,但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交付工具”的阶段,未能形成从技术到价值的闭环,这也是企业级AI落地“差口气”的关键所在。
如中数睿智不做基础模型,只深耕多智能体协同自进化技术。在大型化工厂,其智能体能实现催化剂安放、工艺诊断、风险预测和流程优化的全流程调控;在能源行业,极端天气应急指挥智能体一年能为客户有效规避经济损失。
“我们交付的不是工具,而是可衡量的价值与成果,客户能直接看到效率提升30%以上,安全风险降低40%-50%。”韩涵说。
但实现这种价值闭环并不容易,需要企业长期深耕。
新希望在AI转型上采取了“有节奏的all in”策略,去年试点了100多个场景,今年开始归拢聚焦,明确了AI+管理、AI+运营、AI+业务创新三条路线。
“我们不急于求成,AI+业务创新需要把生意重新做一遍,这需要时间沉淀。”李旭昶提到,新希望正在推进的“AI+全链节粮”计划,涉及育种、精准饲喂、疫病防疫等多个环节,目标是每年节省1%的饲料,这背后是AI与产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对于AI落地的价值回报,行业普遍认为需要长期主义。
“做好软件的秘诀就是创造价值,并且长期坚持。”张驰坦言,但他相信,随着AI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战略洞察、商机推荐等高端场景的应用,未来会带来很高的溢价。

基于此,可以看出,面对AI落地的多重挑战,企业并非无计可施。
从帆软、新希望、中数睿智等企业的实践来看,想要补上最后一口“气”,需要遵循“先立后破、协同共生”的原则,在认知、技术、生态三个层面同时发力。
在认知层面,要“先试点后推广”,用实践教育市场。
帆软的“内部先交货”、新希望的“100个场景试点”,都是通过小范围成功案例建立信心,逐步扩散。“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先从重复劳动多、痛点明确的场景入手,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霍嘉建议,场景选择要避免标新立异,从重复性工作切入更容易获得回报。
在技术层面,要“不贪大求全,聚焦核心能力”。企业不必非要自己训练大模型,像帆软那样专注于上下文工程,让通用大模型更好地理解企业业务,同样能实现价值。
“我们不做行业大模型,而是用市面上最强的通用大模型,通过上下文工程让它更懂企业、更懂我们的工具。”张驰说。
中数睿智则通过“基础设施层、能力支撑层、应用构建层、场景应用层”的全链贯通,实现了大型项目几个星期内落地,客单价达到数百万到千万级别。
在生态层面,要“开放协同,破解资源壁垒”。
如数据流通需要政府引导和行业协作,新希望李旭昶建议通过政府牵头,建立脱敏的数据共享机制;技术落地需要产学研协同,帆软与几百家企业共创,中数睿智与央企、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都是通过协同破解单点突破的局限。
“AI落地不是一家企业的事,需要技术方、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共同努力。”韩涵说。
基于此,不难看出,当前在推动AI在企业中的落地,既需要企业沉下心来打磨产品和场景,也需要整个行业建立清晰的价值标准和协同机制。
当认知不再错位、数据不再割裂、技术不再脱节、价值不再模糊,企业AI落地才能真正“喘匀气”,从概念走向实效。
而对于那些还卡在半路的企业来说,最缺的那口“气儿”,其实是“耐心+聚焦”。就像李旭昶所说:“不要过分夸大AI的当下,也不能小看AI的未来。”
AI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循序渐进的进化。
毕竟,真正的AI革命,从来不是发生在实验室里,而是发生在工厂的车间里、农场的猪舍里、物流的仓库里,发生在每一个让技术服务于产业的角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