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歌手开始霸榜了,这不是鬼故事,这是现实。
在Spotify上,11月21日的全球飙升榜前三位,都是来路不明的疑似AI生成歌曲。这些歌曲有着同样的特点:规整的结构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人声听起来很稳,但没什么人味,尤其是跟排第五的罗萨莉娅(ROSALÍA)相比。

AI歌曲在现实中的突破并不仅如此,一位叫Xania Monet的AI艺人,登上了Billboard的R&B电台榜,创造了历史。在Billboard的乡村音乐数字销售榜上,AI歌曲《Walk My Walk》斩获两连冠。
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AI歌曲之所以能上榜,有资本炒作AI概念的嫌疑,但我们或许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AI和人类在音乐上同场竞技的时代到了。
音乐圈近期最火的话题,不是泰勒·斯威夫特新专辑霸榜,而是AI歌曲霸榜。
在Spotify的飙升榜上,多首AI歌曲先后占据前三,力压西班牙歌手罗萨莉娅好评如潮的新作。在Billboard的乡村音乐数字销售榜上,一首叫《Walk My Walk》的AI歌曲也登顶榜首,成为该榜单历史上第一首获得冠军的AI歌曲。

歌曲的演唱者名叫Breaking Rust,中文意思为“除锈”,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位AI生成艺人,幕后玩家给自己的项目取名为Breaking Rust,有点“破旧立新”的意思。
Breaking Rust并非个例,与Breaking Rust一起上榜的还有另一组AI艺人Cain Walker,两组艺人一度占据了乡村音乐数字销售榜前十的半壁江山。
此外,早在9月,由Telisha “Nikki” Jones 使用 Suno平台打造的AI 歌手Xania Monet就曾以两首歌曲分别登上Billboard福音榜第 3、R&B榜第 20。她甚至引发唱片公司争抢,最终由Hallwood Media用“百万美元级”合约签下。

Billboard的一篇报道称,过去六周的榜单中,每周至少有一位“AI艺人”上榜,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已越来越难分辨谁(或什么)由 AI驱动,以及驱动到什么程度”。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或机构认领Breaking Rust和Cain Walker,这不免让人对于项目的动机产生怀疑,《时代》等多家媒体的文章甚至质疑歌曲夺冠是资本做局。
有报道称,Breaking Rust只用3000次下载就获得了冠军,成本不到3000美元。(按照一首歌0.99美元的售价计算,约2万元人民币)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明摆着就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借道炒作AI概念,但人们并不在乎,外界的热议声中,Breaking Rust冲上了Spotify的飙升榜前列,歌曲播放量也已经突破600万。

AI音乐有多火?在YouTube上,一个叫Masters of Prophecy的AI音乐账号,起号才一年半,订阅用户已经高达3590万,超过Lady Gaga和Coldplay等巨星。
这个账号由一位名叫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工程师创建,发布的内容都是AI生成的MV,播放量最高的视频已经破亿。

据詹姆斯·贝克观察,当下的网友已经普遍接受了这种内容形态,绝大多数人对此都持鼓励的态度,“每出现一个批评,就会有二十条正面评论。”
而在《Walk My Walk》的视频下,网友们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留言说“哇!好歌,谢谢。”也有人留言说“超喜欢这首歌,你的声音太棒了。”但最火的一条留言是:“当我的割草机开始唱这首歌的时候,我真的被吓了一跳。”
这就是音乐版的恐怖谷效应,AI和现实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以至于人类可能会因此感到莫名惊诧。
但正如詹姆斯·贝克所观察的那样,人类对于AI生成内容可能并不太排斥,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听众来说,音乐只是人生的BGM或找点乐子,AI生成还是真人创作无关紧要。
就算在意也没用,Deezer的调查显示,当下只有3%的受访者能识别出AI音乐,按照AI的进化速度,AI很快能生成人耳完全无法区分的“完美音乐”。

真正感到恐惧的,可能是音乐的幕后工作者们,一位乐手听完《Walk My Walk》之后留言:“作为一名录音/伴奏乐手,我之前从没想过自己的工作会因为自动化而受到威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有不少幕后工作者在赞美AI的效率并拥抱AI,但他们可能有一天会发现,如果能AI能够直接生成“完美音乐”,那么介于AI和用户之间的所有中间环节(比如录音和制作)将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听众想要听歌直接用AI Agent生成(Generate)或复现(replicate),是未来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人类是时候想办法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我们或许需要问一句:人类和AI之间是否需要一道防火墙?
今年12月8日,包括汉斯·季默(Hans Zimmer)、凯特·布什(Kate Bush)和达蒙·阿尔班(Damon Albarn)在内的上千位音乐人将会联合发行一张“无声黑胶”《Is This What We Want?》,唱片里只有录音室的环境声,没有人声、乐器或歌曲。
音乐人们旨在借此提醒外界,AI正在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也为此贡献了一首“歌”,长2分45秒的空白曲《Bonus Track》。

面对AI的侵蚀,音乐人们没点“剥夺感”是不可能的。
AI生成的歌曲之所以跟人类同场竞技,享受的正是音乐人们被剥夺的智慧结晶,他们多年来的劳动成功不知不觉间成了AI的数字饲料,如今还不得不应对AI的挑战。
单就效率而言,人类在与AI的竞争中毫无胜算。AI一天能生成成千上万首歌,总有几首能冲量上榜。人类能做的只能是制定规则,限制AI无序发展。
音乐巨头们行动起来了,11月25日,华纳音乐宣布与AI音乐巨头Suno达成和解协议,Suno承诺将会推出具有合法授权的模型并限制用户下载。更早些时候,华纳音乐和环球音乐还跟Suno的竞品Udio达成和解协议,Udio为此关闭了下载通道。

华纳音乐CEO罗伯特·金克尔(Robert Kyncl)还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不可谈判的三大原则:
1.我们只与承诺使用授权模型的合作伙伴签约;
2.经济条款必须合理反映音乐的价值;
3.最重要的是,艺人和词曲作者有权选择是否授权其姓名、形象、肖像或声音用于新的AI生成作品。
一些音乐人开始呼吁划清人类和AI的边界,比如,乡村歌手埃里克·丘奇(Eric Church)认为应该把AI音乐划成一个独立的流派,并在颁奖典礼上设立单独奖项。
排行榜或许也应该考虑区别对待人类音乐和AI音乐,尤其是那种完全由AI生成的AI Slop。
重启的短视频始祖diVine(原Vine),甚至宣布禁止上传一切AI生成的内容——尽管姿态可能大于实际,但毫无疑问,在AI Slop泛滥的未来,一定会有人尝试与AI划清界限以保护人类文化成果的纯粹性。
未来已至,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我们都将面临一个根本问题:当创作的门槛被彻底抹平,人类的价值究竟从何而来?而答案,取决于此刻的人们愿意守住怎样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