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PO价值观】大普微市场份额遭蚕食 三年累计亏损近14亿元
2.美迪凯拟收购两家光学企业 押注三星供应链与海外市场拓展
3.春兴精工子公司陷3588万元仲裁纠纷 回购义务或加剧资金压力
4.理想i8开启小订,李想:希望未来做到“无发布会直接开卖”
5.Jim Keller: 未来5年,RISC-V将迎来比过去10年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1.【IPO价值观】大普微市场份额遭蚕食 三年累计亏损近14亿元
近日,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普微”)向深交所提交的首发上市申请正式获受理,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这一突破性进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级SSD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普微凭借“主控芯片+固件算法+模组”的全栈自研能力,在2023年以6.4%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厂商第二。然而,公司近三年累计亏损13.71亿元的财务表现,以及2024年营收增速不及行业整体水平的市场表现,使其IPO之路充满挑战。
市场排名下滑
大普微是一家专注于数据中心企业级SSD(固态硬盘)研发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核心优势在于具备“主控芯片+固件算法+模组”全栈自研能力,能够自主掌控企业级SSD的核心技术链。
在企业级SSD的硬件架构中,主控芯片、NAND闪存颗粒和DRAM颗粒构成三大核心组件,而固件算法则是决定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软件。相较于消费级SSD,企业级SSD在并行访问能力、低延迟、数据安全、误码率及无故障运行时间等方面要求更为严苛,技术门槛显著更高。
2022年至2024年(简称:报告期内),大普微营业收入分别为5.57亿元、5.19亿元和9.6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1.46%。其中,2024年营收同比大幅增长85.3%,主要得益于企业级SSD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级SSD市场竞争格局中,大普微以6.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在国内厂商中仅次于忆联信息(22.4%)排名第二。当时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三星(25.5%)和Solidigm(23.1%)合计占据近半壁江山。
然而,2024年行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IDC最新报告显示,随着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同比激增187.9%至62.5亿美元(约450亿元人民币),大普微的市场排名从第四滑落至第五,在国内厂商中也被忆恒创源超越,退居第三位。这一变化表明,尽管公司2024年营收实现85.3%的同比增长,但增速仍落后于行业整体扩张步伐,导致实际市场份额出现收缩。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Solidigm超越三星成为新龙头,而国内厂商忆联信息保持稳定地位,新锐厂商忆恒创源则实现快速崛起。这种竞争态势对大普微的市场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年累计亏损近14亿元
除了市场排名出现下滑外,大普微的盈利能力更是令人担忧。
报告期内,大普微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5.34亿元、6.42亿元、1.9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13.71亿元,尽管2024年亏损收窄至1.95亿元,但未弥补亏损仍高达5.91亿元,这意味着投资者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
大普微的盈利能力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特征。报告期内,其毛利率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从2022年的-0.09%骤降至2023年的-27.13%,2024年又反弹至27.28%。这种极端波动背后,是公司对NAND Flash芯片的高度依赖。
报告期内,大普微原材料采购中NAND Flash占比分别为90.2%、82.51%、91.16%,均超过八成。且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98.13%、96.3%、97.31%,均超过96%,供应链集中度极高。
2022至2024年间,大普微NAND Flash采购价格呈现剧烈波动。以2022年价格为基准(系数设为1.00),2023年采购价格系数暴跌至0.41,同比下滑59%;2024年虽回升至0.69,但仍较基准价低31%。
而大普微企业级SSD产品的定价体系完全受制于NAND Flash的采购成本波动。报告期内,其产品单位容量平均售价呈现“瀑布式”下跌后部分回升的走势,从2022年的828.46元/TB骤降至2023年的341.62元/TB(同比暴跌58.76%),2024年虽回升至565.69元/TB,但仍较2022年基准价低31.72%。这种近乎1:1的价格联动关系,暴露出公司在产品定价上完全丧失主动权,只能被动跟随原材料价格“随行就市”。
这种被动跟随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模式,使得大普微的盈利稳定性远逊于同行可比公司。
在招股书中,大普微选取联芸科技、佰维存储、兆易创新、东芯股份、西部数据(Flash 业务)、Marvell等为可比公司。而与同行相比,大普微的毛利率波动幅度显著更大。报告期内,行业平均毛利率分别为36.89%、21.8%、32.14%,而大普微则分别为-0.09%、-27.13%、27.28%,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超54个百分点,远超行业均值。
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2024年公司营收增长85.3%,但仍大幅落后于行业187.9%的整体增速,市场份额不升反降。在存储芯片行业“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下,三星、西部数据等国际巨头凭借垂直整合优势维持稳定毛利率,而大普微等国内二线厂商则受制于上游供应和下游价格的双重挤压,生存空间持续承压。
大普微也坦承,若未来未能达成销售目标,或遭遇行业周期性下行,公司可能面临中长期无法盈利的困境。此次IPO募资主要用于企业级SSD研发,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公司如何构建抗周期能力,避免在NAND Flash价格波动中反复陷入亏损泥潭。
2.美迪凯拟收购两家光学企业 押注三星供应链与海外市场拓展
7月16日晚间,光学光电子领域上市公司美迪凯发布公告,宣布拟以合计约219.47万美元收购海硕力光电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硕力”)和INNOWAVE VIETNAM CO.,LTD(以下简称“INNOWAVE VIETNAM”)100%股权,以完善超薄光学软膜滤光片业务布局,并切入三星供应链体系。
公告显示,美迪凯拟以20亿韩元(约146.31万美元)收购韩国KEM TECH持有的海硕力100%股权,同时通过全资子公司MDK KOREA以10亿韩元(约73.16万美元)收购INNOWAVE持有的INNOWAVE VIETNAM 100%股权。两家标的公司均为超薄光学软膜滤光片业务的关键环节企业,其中海硕力专注于前道光学生产,而INNOWAVE VIETNAM则负责后道印刷与精密切割,二者存在上下游协同关系。
财务数据显示,两家公司目前均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及2025年1—5月,海硕力营收分别为3693.14万元、733.6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27.85万元、-886.63万元;INNOWAVE VIETNAM同期营收分别为3637.44万元、714.66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866.44万元、-1144.57万元。
对于亏损原因,美迪凯解释称,一方面由于标的公司为配合股权转让减少接单,产能利用率不足50%,导致成本分摊上升;另一方面,海硕力的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需经KEM TECH中转,中间环节加价影响了利润表现。
尽管标的公司短期业绩承压,美迪凯仍看好此次收购的战略意义。公司表示,INNOWAVE VIETNAM已进入三星供应链体系,通过此次收购,美迪凯可直接对接三星,填补公司在超薄光学软膜滤光片领域的空白。
此外,交易完成后,美迪凯将优化原有产业链结构——海硕力的产品此前需经KEM TECH、INNOWAVE等多层中间商周转,未来可直接供应INNOWAVE VIETNAM,并由越南工厂对接三星,同时原材料采购也将绕开中间环节,由美迪凯韩国子公司直接负责,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行业周知,韩国在光学光电子和半导体领域占据全球重要地位,是美迪凯海外拓展的核心市场之一。此次收购不仅有助于深化韩国业务,越南工厂的并入还将为公司提供海外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国际化战略。
针对标的公司的亏损现状,美迪凯已制定“扭亏计划”,拟通过人员重组、设备升级及产能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市场分析认为,若整合顺利,美迪凯有望借助三星供应链及海外产能优势,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3.春兴精工子公司陷3588万元仲裁纠纷 回购义务或加剧资金压力
7月16日,春兴精工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元生智汇因拖欠租金及税费被仙游县鼎盛投资有限公司提起仲裁,涉资约3588万元。
公告显示,2021年3月,鼎盛投资以8.06亿元购入元生智汇产业园资产后回租给后者,约定月租金180万元及税费分担。但元生智汇自2023年10月起拖欠租金3010万元、房产税357万元及土地使用税185万元,合计3552万元。鼎盛投资据此申请仲裁,要求支付欠款及违约金,并承担18万元律师费。
春兴精工表示,元生智汇已计提相关费用,但若败诉可能对其现金流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值得关注的是,仙游国财作为增信方可能被触发代偿责任,而提供反担保的春兴精工及仙游得润或将面临连带偿付压力。
纠纷背后是更严峻的回购危机。根据2021年协议,元生智汇需在7月13日前以8.06亿元回购上述资产。但截至公告日,不仅回购未完成,3.99亿元保证金也未退回。春兴精工一季度末货币资金仅3.66亿元,尚不足以覆盖回购款。
董秘张玮敏回应称,该协议旨在解决2021年前的历史债务,公司正与仙游县政府等协商后续方案。公开资料显示,元生智汇项目曾被视为春兴精工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但近年来因行业环境变化导致经营承压。
4.理想i8开启小订,李想:希望未来做到“无发布会直接开卖”
7月17日,理想汽车宣布理想i8即日开启预定,预计售价35万元-40万元,正式售价将于7月29日发布会公布,发布会前预订的用户,在确认定购后将享有优先交付权益。
对于此次理想i8的预定安排,理想汽车CEO李想也同步发声,分享了对行业订车模式的看法。他表示:“中国绝大部分车企,都有小订这个环节。理想汽车暂时还没小米的人气,做不到没有小订直接大订;也暂时做不到特斯拉那样,没有大小订,连发布会都不开,官网直接开卖。”同时,他也透露了理想汽车的长期目标:“希望通过理想汽车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以后能做到:没有大小订、没有发布会,官网直接开卖。”
据李想透露,今天起,理想i8的首批媒体品鉴内容会陆续释放,7月18日线下巡展门店将上线实车,巡展门店包含安徽、北京、重庆、福建、广东等地56个城市,102家零售中心。
5.Jim Keller: 未来5年,RISC-V将迎来比过去10年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7月17日,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主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Tenstorrent公司首席执行官Jim Keller和首席架构师练维汉在演讲中先后分享了他们对未来的展望,介绍了Tenstorrent在推动开放计算和普及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度和策略。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智能计算领域,Tenstorrent凭借其对开源理念的坚定信念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正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Tenstorrent首席执行官Jim Keller在演讲中强调了公司选择RISC-V架构的战略眼光。他指出,RISC-V的开放性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不同背景的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他们期望的方式进行搭建和开发。这种开放性不仅吸引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支持,也为大学学生等年轻一代的创新者提供了普惠的机会。
Keller坚信,在接下来的五年中,RISC-V将迎来比过去十年更多的变化和发展。Tenstorrent在资源支持方面表现出色,公司搭建了众多测试架构配置,并建立了RISC-V架构站。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Tenstorrent充分利用了开源语言的优势,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编程资源,包括优秀的模型和前沿的代码。公司还开发了人工智能相关软件,如性能卓越的Pytorch编译器,以及各种编译代码,助力开发者在AI领域大展身手。
Keller提到,Tenstorrent正与其他竞争对手和友商在生态和大环境中展开竞争,通过小型操作手法和相关处理器,基于RISC-V架构打造芯片应用。公司致力于遵循相关标准,以合规的方式不断改善架构,赋能开发者,让他们在AI时代中尽情享受开源带来的便利。
此外,Tenstorrent还着眼于人工智能在编程、编码、监测、测试和认证等方面的应用,甚至利用AI进行RTL和硬件开发,以期实现更快速的发展。Keller强调,RISC-V不仅是一个软件抓手,更是一个优秀的架构指令集,能够在问题尚未成熟时就提供解决方案。公司还致力于打造低代码硬件,简化芯片开发流程,并整合培训、教育和教学模块,将AI处理与RISC-V软件相结合,为开发者提供开源且开放的解决方案。
Tenstorrent首席架构师练维汉在演讲中以“融算于开、慧启未来”为主题,阐述了公司对开放智算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指出,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科技成长,坚持共享和协作的精神,是推动智慧萌芽、成长和照亮未来的关键。
在AI领域,算力是实现AI算法实践化和商用化的基础门槛,但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远不止于此。随着AI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设计必须具备多样化,而芯片设计也迎来了黄金时代,需要具备异构化和多样化的架构,以及厂商之间的合作,以满足未来AI芯片的需求。
练维汉提到,Tenstorrent致力于打造最优化、最亲民的AI架构,而开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公司不仅在硬件方面采用RISC-V架构,还在软件、开发系统和主板等方面坚持开源理念。
练维汉强调,现代芯片设计成本高昂,接近10亿至20亿美元,因此开源和开放系统是降低成本、促进合作的必要途径。Tenstorrent在AI开发中始终秉持开源开放的心态,其CPU基于RISC-V架构,AI和软件系统也均为开源。公司正在开发的Chiplet技术,旨在通过开放芯粒架构(OCA)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可用性和组合性,并促进合作。
练维汉表示,Tenstorrent将在年底发布其研究成果,并将其两年半来积累的技术经验与业界共享,推动开放芯粒架构的发展。OCA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完全开源,软件和硬件均无费用门槛,且将芯粒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物理层到软件层进行了全面设计。
这种架构分为多个抽象层,包括物理层、传输层、协议层、系统层和软件层,使得系统更加清晰易懂。OCA的推出旨在帮助公司和研究单位专注于其核心价值设计,节省研发成本,同时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练维汉还提到,Tenstorrent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好的CPU,并通过开源系统实现硬件的实践性。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Ascalon的性能每年提升约10%,目标是在2027年推出全球最快的CPU。
Tenstorrent投入大量资源,推动RISC-V成为计算机的主流架构,并计划在2027年推出Calandor,这将是一款具有广泛编译能力和高效运行系统的CPU。最后,练维汉强调,Tenstorrent的所有软件开发系统、硬件和IP均采用开放方式,以促进合作、降低成本并推动AI产品的普及化。他呼吁业界共同参与开发开放的生态系统,设计更多芯片,让AI更加亲民,降低硬件成本。
6.沃尔沃汽车营运亏损100亿瑞典克朗 转型计划稳步推进
总部位于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周四(17日)公布,其第二季度调整后营业利润大幅下滑,并表示受关税影响,需求仍面临压力。
沃尔沃指出,尽管营运出现亏损,但其规模达180亿瑞典克朗的成本与现金周转计划正全面推进,并已开始展现成效。
财务表现
第二季度营收为935亿瑞典克朗,较2024年同期有所下降。
集团报告的营运亏损(EBIT)为-100亿瑞典克朗,营运利润率为-10.6%。这主要受到114亿瑞典克朗的非现金资产减损(应对EX90和ES90平台的市场状况、进口关税影响及EX90延迟)及14亿瑞典克朗的一次性重组费用(与裁减3,000名员工相关)的影响。排除这些影响可比性的项目后,调整后的EBIT为29亿瑞典克朗,调整后营运利润率则为3.1%。
第二季度汽车销量为181,600辆,较2024年同期下降12%。电动化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44%。
转型计划与战略支柱
沃尔沃的180亿瑞典克朗转型计划预计将在2026年全面生效。此计划支撑公司盈利能力、电动化、区域化三大战略支柱。
•盈利能力:公司正透过全球裁员(已裁减约1,100人)、削减支出及在吉利集团内部加强采购协同效应来降低成本。此外,新产品架构的重大投资已接近完成,将透过超级铸造等技术显著降低未来成本。
•电动化:公司开发重心仍牢固地集中于电动化。全新纯电动EX60将基于新架构推出,旨在提升性能并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公司将更新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即将推出增程型XC70,首批将在中国市场供应。
•区域化:沃尔沃正适应区域化趋势,赋予三大主要区域更大的自主权。为降低关税影响并提升查尔斯顿工厂的利用率,畅销车型XC60 SUV将在美国进行本地组装。
公司未来展望
沃尔沃预计2025年仍将充满挑战,但对转型计划带来的进一步积极效果充满信心。公司将重点推动EX30和90系列纯电动车型的销售,EX30的生产已转移至根特工厂以降低关税影响。ES90纯电动轿车将于今年秋季度上市,XC70则将带领沃尔沃进入长续航PHEV这一新兴细分市场。
Volvo Group作为独立实体,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1229亿瑞典克朗,调整后营运收入为135亿瑞典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