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Tom's Hardware)
前几日,午餐休息时,我走进了本地一家亚马逊退货店。你或许了解那种地方:里面满是别人退回的商品,杂乱无章,半开的盒子随意散落在大箱子里。那场景,就如同某种后末日时代的球池游戏节目,你得在众多废弃的货架套件、不知名的iPhone手机壳以及鞋垫中仔细翻找,才有可能寻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家店开业才几个月,我之前去过几次,除了找到一双鞋垫(因每天要走9 - 10英里,鞋垫必不可少)外,并无其他收获。
此次前往,恰逢每周补货后的首日,所有箱子里的东西都只需10美元。我找到了一卷Creality 3D打印机的PLA线材。虽说它比在亚马逊上的通常售价便宜不了太多,但我正需要为我的Anycubic打印机更换一卷新线材,而且我家就在几个街区之外,如此一来,便省去了我下单的麻烦。在几个退货箱里又翻找了一番,没找到其他东西后,我便前往结账。可那里排着队,我只好站在离收银台最近的箱子一角等候。
为了打发时间,我一边排队,一边随意翻着箱子。很快,我便看到一个熟悉的蓝色英特尔CPU盒子。我把它翻过来,竟看到了i7 - 14700的标签!
我心中暗喜,难道真的只用花10美元,就能买到英特尔上一代旗舰的锁频版吗?若是如此,是不是有人因众所周知的稳定性问题而将其退货了呢?还是另有隐情?透过纸盒上的窗口,我能看到塑料盒里的CPU。背面看着没什么问题,但顶部却沾满了散热膏。
我心中有些疑虑,但此时已轮到我了。出于好奇,我决定花10美元赌上一把,买下这个英特尔CPU。这或许并非我在2025年能做出的最明智之举,但我实在好奇,而且觉得这至少比买刮刮乐浪费钱要有意思得多。结账时,我一共买了三样东西:线材、CPU和另一双鞋垫——说真的,我那些鞋垫都穿坏了,再多也不嫌多。
交完税后,我付了32.25美元,然后走出店门。当时我真希望有张纸巾,能立刻把CPU上的散热膏擦掉。我一边跟同事吹嘘着我的发现,一边走回公寓。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CPU盒子,抓了张纸巾,把CPU集成散热片(IHS)上用过的散热膏擦掉。可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这根本不是第14代酷睿i7!
(图片来源:Future)
原来,它其实是第13代酷睿i5——具体来说是酷睿i5 13500。虽说它并非顶尖的CPU之一,而且比盒子上标注的还要老一代,但它依旧是个非常实用的芯片,拥有14个核心、20个线程,涡轮频率可达4.8 GHz。它虽不是最快的芯片,但目前在Newegg上售价264美元——10美元买到,也不算亏。
前提是,它得能用。
那为何第13代酷睿i5会被装在酷睿i7 - 14700的盒子里退回来呢?对于那些还没想明白的人,很可能是有人先购买了比自己手中更高端的新芯片,然后把旧的放回盒子里(散热膏很好地掩盖了这一行为),接着退货退款,以此骗取亚马逊的钱财。而亚马逊每天要处理数以百万计的包裹,似乎并未检查退回的产品是否真的是客户退回的物品,最终把它当作一批清算退货的一部分出售了。
当然,我无法证实这一切,但这似乎是最有可能的情况。而且,亚马逊不派人打开盒子、擦掉散热膏、确认他们收到的是客户订购的酷睿i7 - 14700就接受退货,这也并不奇怪。倘若亚马逊对哪怕一半的退货都如此操作,那它根本就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了。
我唯一还存有疑问的是,我花10美元买的这个第13代酷睿i5 CPU到底能不能用。于是,我拿起我信赖的Hoto螺丝刀,拆下了之前作为我们外部SSD存储测试平台的系统上的一体式水冷块,又拆下了之前安装在LGA 1700插座上的第12代酷睿i5 CPU。然后,我把这个第13代酷睿i5装到主板上,涂了五小滴散热膏,重新装上散热器,再把系统插上电。
(图片来源:Future)
我按下电源按钮,盯着测试台显示器的黑屏,仿佛过了很久。但最终,我看到了旋转的圆圈,很快又看到了熟悉的Windows 11登录界面。旧系统毫无阻碍地启动了,运行了几个基准测试后,看起来我花10美元买的这个芯片性能符合预期。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该拿它怎么办呢?我并不需要另一台游戏主机——我现在正用着一台2023年组装的AMD锐龙7950X/英伟达RTX 4090电脑写这篇文章,而且我已经有几台其他系统和CPU用于测试PC机箱和配件了。也许我会给家人或朋友组装一台。
我只知道,虽然它并非盒子上承诺的第14代酷睿i7,但我对自己花10美元买CPU的赌注结果十分满意,而且我很期待下周在退货店还能找到什么。其实,我并不需要更多的PC硬件了,但如果我能拒绝那些我其实并不需要的诱人科技产品,那我可能一开始就不会踏入这个疯狂的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