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后的腾讯云,在做什么?
4 小时前 / 阅读约14分钟
来源:36kr
2025年AI产业加速落地,腾讯云通过智能化和全球化战略提升竞争力,加大算力投资,坚持高质量收入模式,国际业务覆盖80多国,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5年,AI(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加速。腾讯是中国最大的科技巨头之一,它的云计算和智能化业务一直被行业关注。

2022年-2024年,作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五的选手,腾讯云经历了艰难的两年——降脂增肌,也就是减少集成项目、硬件转售等利润率低、不可持续的低质量收入,增加云底座、数据库、大数据等高利润或订阅制产品收入(报道详见《中国云市场调整两年,更健康了么?》)

这个目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9月16日,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演讲中说道:“三年前,腾讯云提出“宁要150斤的肌肉,也不要200斤的虚胖”,目前已成为云市场极具竞争力的‘健硕参赛者’。”

2022年-2024年三年,中国云市场核心玩家的普遍主题是退出亏损项目、保证收入质量。当时中国几家互联网云厂商的营收增速一度低于10%。2025年,AI产业落地加速。云市场的主题变成,如何抓住技术红利带来的新一轮增长机会。这意味着,新一轮竞赛在开始。

“减肥”完成后,腾讯云要如何参与新一轮竞赛?腾讯给出的答案是,智能化和全球化。

汤道生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后接受了《财经》等媒体的群访。他解释,提升产业效率,分子是价值、分母是成本。腾讯云一方面把国际化做好,做更深的市场渗透,把市场规模做大;另一方面坚持健康可持续的经营模式,而不是用亏损换收入。这两者就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思考和运作方式。

AI产业落地需要充足的算力储备。腾讯是中国算力投资最积极的科技公司之一。2025年DeepSeek爆火后,AI应用爆发是确定的趋势,腾讯加大了算力投资。

近一年(2024年三季度-2025年二季度),腾讯资本支出总额为1023亿元,同比增长178%。这个增速超过了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国际同行。同期阿里资本支出总额1126亿元。《财经》多方了解到,中国市场同期资本支出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科技公司,仅有腾讯、阿里、字节跳动三家。

腾讯做AI的思路是怎样的?《财经》了解到,腾讯采购的巨额AI算力,优先供给内部业务和产品自研。对腾讯来说,孵化出有竞争的AI产品,战略优先级更高。

腾讯旗下的产品体系,如微信、QQ的社交生态(小程序、支付、广告)、办公应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游戏产品,以及元宝(腾讯旗下AI助手)、ima(腾讯旗下AI知识库)等产品都在嵌入AI功能。腾讯要服务十几亿用户,旗下业务日活跃用户动辄上亿。以微信搜索为例,它的日活跃用户就超过1亿。

这些产品要消耗大量算力。因此腾讯不会像同行一样,把算力低价对外销售。

减肥完成

腾讯的财报未披露腾讯云的营收情况,《财经》综合了解的情况是,腾讯云2024年营收远超300亿元,利润率可观。

腾讯云的业绩收入并表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中,该板块2024年营收2120亿元。2022年一季度-2025年二季度,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的毛利率为52.1%,它在14个季度内提升了20个百分点,是三年半来的最高水平。

今年9月,腾讯管理层在2025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了一组数据——腾讯云收入增速近几个季度在提速,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这得益于满足客户AI需求而提供GPU(图形处理器)和Token(词元,AI推理算力单位,一个Token可以是单词、标点、数字、符号等)的收入增长。

今年9月初,在一场小规模媒体沟通中,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对包括《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这三年腾讯云的毛利得到了大幅改善。

他解释,腾讯云不会去以补贴、亏损来换收入。过去几年做了很大取舍,比如减少价格竞争、缩减低质量项目。“不仅是实现了双位数增长,收入质量也位居国内前列”。他认为,不加入内卷也许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腾讯云更看重长期发展。

在国际投行估值体系中,To B公司如果收入质量更高(软件订阅产品收入占比更高),通常会被给予更高的估值倍数。高盛今年9月1日在一份针对阿里集团的研报中,提及了腾讯云的估值。高盛给予腾讯云5倍估值(P/S市销率估值法,估值=营收规模×倍数),P/S值略高于阿里云(3.5倍)和百度智能云(3倍),但低于亚马逊AWS(8倍)。

回顾过去三年,腾讯云为“减肥”进行了漫长的调整。保营收还是保利润,这是过去三年中国云厂商面临的两难。腾讯云选择拒绝亏损做项目,坚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反内卷”是腾讯云管理层的愿景,然而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现实仍是贴身肉搏、低价竞争。一位中国云厂商销售管理负责人今年7月曾向《财经》直言,一些云厂商为争夺政企客户的算力池项目,仍然在低价销售GPU(图形处理器)云资源,甚至是直接低价销售芯片、服务器等硬件。这都是做大营收规模的捷径,但并不可持续。

多位中国云厂商一线销售都曾对《财经》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GPU云资源被两三折、三五折出售,总监、大区经理就可以特批。一位腾讯云一线销售今年6月曾对《财经》表示,腾讯云不会参与超低价算力竞争,低价折扣需要管理层特批。

腾讯云没有积极参与算力低价竞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腾讯采购的巨额AI算力,优先供给内部业务和产品自研。

走“高质量收入”路线,需要付出代价——比如丢失一部分市场份额。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2021下半年,腾讯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基础设施)市场份额为11.1%,排名位居第二。但2024下半年,腾讯云市场份额下滑至8.1%,排名位居第五。

“降脂增肌”这个战略方向是正确的,但落地到一线会面临现实挑战——在其他厂商都在低价竞争时,一线销售会因为无法提供低折扣而丢单,团队士气也会受影响。

如何尽量抵御外部竞争环境带来的影响?《财经》了解到,腾讯云在考核云计算市场份额指标时,不只看“大数”,而是会把产品拆得更细。

过去三年,腾讯云对各个领域的自研产品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指标。每个产品在各自市场做到数一数二,被认为更重要。IDC数据显示,截至2024下半年,腾讯云在视频云、游戏云、音视频解决方案等多个行业赛道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

一位腾讯云一线销售今年6月曾对《财经》表示,腾讯云更关注一线销售的收入完成率,项目的利润率、回款率。项目奖金和利润率、回款率直接挂钩。在腾讯云,产研比销售更强势,他们不会轻易妥协,为客户修改或定制产品。

抓住AI,该做什么?

2025年随着加速落地,中国云计算行业的主旋律变成了,如何抓住新一轮增长机会。

2025上半年,阿里云营收增速21.8%,百度智能云营收增速34%。

如何抓住增长机会?腾讯云的思路是智能化和全球化。

大模型是这轮AI竞赛的制高点。每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都在训练自己模型,并积极参与大模型性能测试排名。目前,大部分科技云厂商的主要商业路径是——卖算力,用强大的模型吸引客户接入API(应用程序接口)并销售Token,进而带动算力资源的销售。

腾讯的差异化能力是产品。腾讯过去三年形成了SaaS(应用软件)/PaaS(平台软件)产品矩阵——办公应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乐享知识库)、元宝、ima、CodeBuddy(代码平台)、数据库、音视频云等。这些产品可以叠加新的AI功能,并获得新的付费订阅点——对用户来说,使用、付费过程比较顺其自然。

汤道生认为,腾讯本来就有很多用户喜欢的应用,很多场景都有AI的助力。比如开会,基于腾讯会议的AI能力就非常自然。反过来,基于大模型去创造腾讯会议这样的产品,这条路更长挑战也更大。

2025年,腾讯云所在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不再只是一个主要面向To B(面向企业级)客户的组织,而是承担了一部分AI To C(面向消费者)的职能——元宝、ima、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等具备AI探索潜力的To C产品被划分到了CSIG。

2025年,一批AI原生应用诞生,行业内一种期待是,腾讯、字节跳动能否孵化出AI时代的微信、抖音等超级App(应用)。腾讯的判断是,今年是AI应用规模化的起点。其他人探路后,腾讯要做到用户规模后来居上——规模化是腾讯不能输的事。

“元宝”是腾讯内部被寄予厚望的一款产品。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6月元宝月活跃用户(MAU)为2481万,近六个月活跃用户复合增长率为55.2%。同期DeepSeek MAU为1630万,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MAU是1405万。《财经》了解到,目前元宝还在投入期,现阶段的重点是打磨产品和服务体验,没有考虑商业化问题。

《财经》问汤道生,AI To C产品,经常有“船票”(微信曾被视为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的讨论,腾讯是否会期待元宝成长为超级App,或是下一张“船票”?

汤道生的回答是,大家非常关注元宝在腾讯的整体业务布局中扮演的角色。它会和不同的产品(如微信、游戏、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有联动。毫无疑问,元宝是腾讯重点发展的产品。但最终它的规模能到多大,很大程度看用户对元宝是不是持续喜爱。

不同于字节跳动(抖音、豆包、即梦等)、阿里(淘宝天猫、夸克、钉钉等)旗下业务通常只接入自研模型,腾讯采取了生态开放策略——腾讯自研的“混元”(Hunyuan)系列大模型已集成至全线产品,微信、元宝、ima等产品还接入了DeepSeek等开源的第三方模型。

汤道生解释,腾讯做战略选择的背后思考,还是回到用户为先。年初,有很多用户对DeepSeek有很强的兴趣,这是实打实的需求,因此腾讯是最早拥抱DeepSeek的企业。他认为,腾讯的多模型战略,也会持续基于用户需要什么的思考延续下去。

腾讯主要负责训练模型的业务部门并不是腾讯云所在的CSIG,而是TEG(技术工程事业群)。目前,腾讯的大语言模型、图像模型、视频模型和第一梯队存在差距,但3D/4D/世界模型位居全球前列。

截至9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办的LMArena开放平台长期对全球大模型进行性能测试,并更新Chatbot Arena Leaderboard(大模型竞技排行榜)。腾讯的混元TurboS今年5月一度位居全球第8。截至9月14日,腾讯的混元T1-20250711位居全球24。

在国际市场调研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的视频大模型排行榜中,腾讯混元Hunyuan Video在文字转视频榜单排名第21,在图片转视频榜单排名第27。

在斯坦福大学3D/4D/世界模型WorldScore Leaderboard排行榜中,腾讯的混元World-Voyager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模型能力领先,和腾讯长期从事游戏业务密不可分。

国际市场如何虎口夺食?

2025年,“国际化”成为中国云厂商寻找增长的另一条路。

不过,全球云计算市场,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占据了74%以上的份额(国际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截至2024年末数据),中国云厂商需要“虎口夺食”。即使如此,今年初阿里云管理层仍然把出海视为“破釜沉舟”的战略选择。

中国有超过15家大大小小的云厂商,市场高度内卷,大盘增速不到15%(IDC 2024下半年数据)。国际市场增长空间更大、利润率更高,这是中国云厂商集体出海的核心因素。

汤道生披露了一组数据:腾讯云国际业务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三年持续高双位数增长,服务海外客户数同比翻番。

一位了解腾讯云出海业务的相关人士今年5月曾对《财经》表示,中国云厂商出海的大盘增速超过30%,2024年腾讯云国际业务营收增速远高于这一水平。

目前,印尼Goto集团旗下的Go-Jek(打车平台)、泰国正大集团旗下零售公司CP AXTRA、阿联酋电信e&AUE、法国Orange电信等国际企业,是腾讯云的重要国际客户。美团Keeta(国际外卖)、美的集团、泡泡玛特等中国企业出海时,也使用了腾讯云。

为满足国际客户需求,腾讯云正在加快海外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今年在日本大阪新建第三个可用区。按照规划,今年还计划在中东投入1.5亿美元在沙特落地首个数据中心,并计划在印尼投入5亿美元建设第三个数据中心。截至今年上半年,腾讯云全球已经设立11个区域办公室,部署了9个全球技术支持中心。

中国的云厂商在国际市场,面对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GCP等厂商如何竞争?答案是更低的售价、更重的服务(报道详见《中国云厂,东南亚江湖》)。

相比国内市场低价内卷,中国云厂商在国际市场通常也有更高的售价和利润。比如,腾讯云官网显示,GPU云资源NVIDIA T4(GN7.2XLARGE32 8核32GB配置),在上海可用区五年价格约为4500元,但在新加坡可用区价格为1万元,价格是上海的两倍多。

中国云厂商在国内市场习惯了“24小时在线的快捷响应服务”。国际云厂商只能按流程办事,只有少数大客户才能享受特殊服务。而且这是国际云厂商不屑与中国云厂商竞争的能力——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要放下身段,还要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

一位使用腾讯云的印尼互联网招聘平台中国创业者曾对《财经》感慨,中国云厂商只是缺少被使用的契机。如果体验过“中国式服务”,就无法再忍受国际云厂商的缓慢。他们面对国际厂商,只能通过邮件、工单提需求,响应时间通常以天为单位,解决问题在数周后。但中国云厂商,可以直接用微信提需求,响应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一两天就能解决问题。

“中国式服务”背后的逻辑是,中国云厂商希望弥补品牌影响力的短板。一位中国云厂商高管今年5月曾对《财经》表示,“别人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你作为后来者凭什么竞争?我们应该放下身段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