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汽车大厂,回应“移除中国供应链”
6 小时前 / 阅读约4分钟
来源:集微网
西安电子科大实现6G能量信息同传新范式;西安交大开发自修复光伏封装材料;电子科大攻关钙钛矿太阳电池技术;苏州纳米所在InP基激光器取得进展;特斯拉澄清剔除中国供应链传闻。

1.迈向6G!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现能量信息同传新范式

2.西安交大前沿院鲁广昊教授课题组在光伏器件封装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3.电子科技大学围绕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攻关

4.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在InP基半导体激光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5.特斯拉澄清剔除中国供应链传闻


1.迈向6G!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现能量信息同传新范式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龙团队在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这一突破实现了能量与信息同传的新型电子信息系统,为6G通信、智能无人机续航和无线传感网万物智联时代提供全新的技术范式。


网站截图

该成果提出了电磁多维融合幅散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构建了简并集成的辐射-散射一体化超表面调控理论和统一物理平台,涵盖了电磁波相位、极化、幅度、波形、频率和时间等多维特性,可实现幅散可重构智能超表面信息和能量按需设计。

团队建立了无线能量与信息的“通信-感知-决策-供能”一体化调控理论和物理平台,将通信、感知、传能无缝集成于同一硬件平台,无需额外配置传感器即可实现多重功能决策。

针对通信-感知-决策-供能,超表面在辐射模式发射先验信号给无线互联网络中的核心网络,核心网络下发命令给互联网络节点传感器,传感器发射通信信号给超表面,超表面在接收模式感知外部电磁环境变化,判断传感器位置,自适应做出决策给传感器节点进行无线信息和能量传输。此外,超表面在接收模式也能进行无线能量收集,采集的能量经整流后可为其他电子设备充电或为超表面自身供电,展示了其在自供电传感系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该成果揭示了电磁空间能量与信息协同调控新途径。“通过统一物理平台实现通信-感知-决策-供能的深度融合,这种一体化架构在追求性能平衡的同时,能显著降低硬件成本与系统功耗。”李龙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西安交大前沿院鲁广昊教授课题组在光伏器件封装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其高光电转换效率与低制造成本,正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领跑者。然而,其固有的稳定性难题与潜在的铅泄漏风险,严重阻碍了大规模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现有封装材料多沿用传统硅电池技术,虽能提供基础保护,却普遍缺乏损伤自修复能力。一旦封装层在户外复杂环境中产生裂纹,其屏障功能将永久失效,导致水分与氧气侵入、性能加速衰减,并引发不可逆的铅污染风险。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够快速响应损伤、具备高效自修复能力与主动铅捕获功能的新型封装材料,这已成为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实现安全、可持续商业化所必须突破的关键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鲁广昊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创新的分子设计,开发了一种烷氧基聚乙烯咪唑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动态离子基团的聚合物封装材料。其核心设计思路在于引入柔性烷氧基侧链以降低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利用大体积、电荷高度离域的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阴离子与咪唑阳离子构建动态可逆的离子聚集体,形成独特的“软-硬”协同结构。该封装材料的自愈合能力源于其内部动态离子聚集体的热响应行为,即当材料受损受热时,聚集体内的静电作用减弱,离子发生解离并携带聚合物链段向裂纹界面迁移并重新结合,实现自主修复。这一过程由焓变(ΔH<0)和熵增(ΔS>0)共同驱动,使体系吉布斯自由能降低(ΔG<0),从而在热力学上自发完成快速愈合。实验表明,该封装层在50 ℃下经过6分钟即可完全修复损伤裂纹,85 ℃下修复仅需50秒。

基于该材料设计与愈合机制,封装层展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它不仅具备高透明度、强附着力与优异的水氧阻隔性,更通过自愈合物理屏障与化学吸附的协同作用,在模拟暴雨等恶劣条件下对铅泄漏实现了超过99%的抑制效率。封装器件在加速老化测试中表现出长期稳定性,经过1500小时的湿热测试和300次热循环后,EP封装器件分别保持了其初始效率的95.17%和93.53%。本研究通过将“被动封装”升级为“主动修复”,为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可靠性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该研究成果以《离子聚集体介导的快速自修复聚合物实现可持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有效封装》(A rapid self-healing polymer mediated by ion aggregates achieves effective encapsulation of sustain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助理教授王双洁为论文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王双洁、鲁广昊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李炫华教授为通讯作者。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表征以及测试工作得到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支持。(西安交通大学)

3.电子科技大学围绕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攻关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以及全球光伏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钙钛矿太阳电池凭借其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简单的制备工艺和较低的成本,正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产业新星。然而,该技术面临着钙钛矿晶体本征缺陷和空穴传输层伴生缺陷密度高等关键挑战,严重制约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和商业化进程。

前期,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纳电子材料与无源集成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围绕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核心技术开展了系统攻关。

团队在钙钛矿晶体缺陷调控(Nano-Micro Lett. 2026, 18, 18; Nat. Commun. 2025, 16, 602; Angew. Chem. 2025, 64, e202510255; Energy Environ. Sci. 2024, 17, 6974等)和新型空穴传输层设计(Energy Environ. Sci. 2025, 18, 6744; Nat. Commun. 2024, 15, 2002; Joule 2022, 6, 1689等)等方向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超过26%、工作稳定性超过1000小时的性能提升。

为进一步突破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的Shockley-Queisser理论极限,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被视作实现更高效率的关键路径。然而,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中关键的自组装空穴传输层在老化过程中易出现结构有序性衰退,严重制约了叠层电池的长期稳定性。最近,团队基于在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针对该问题提出原位构筑交联自组装空穴传输层的新策略;该方法在稳定空穴传输层结构的同时,有效增强了钙钛矿界面的钝化效果与晶体薄膜质量;成功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超过34%的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在65 ℃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1200小时后,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96%以上;该研究为提升自组装空穴传输层及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开辟了新途径。北京时间11月21日,该研究成果以“A cross-linked molecular contact for stable operation of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以上研究成果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合作单位包括兰州大学、中国散裂中子源、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等。(电子科技大学)

4.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在InP基半导体激光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InP基半导体激光器具有光纤传输损耗小、受外界环境干扰小、对人眼安全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数据中心、5G网络、卫星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近期,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基于在InP材料外延、器件设计、器件制备等方面的积累在InP基半导体激光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进展1:低阈值高功率单模激光器

DFB激光器因其窄线宽、高边模抑制比和低相位噪声优势已成为光纤通信、数据中心光交换、5G网络等系统的核心激光源,降低阈值对提升能效和集成度至关重要。采用非对称耦合的光栅结构,通过打破镜像对称性使奇偶模式发生耦合,形成四阶带边简并态以增强局域光子态密度,从而有效降低了阈值电流。所制备器件实现了1550 nm波段稳定的单纵模输出,阈值电流密度由2.41 kA/cm²降至1.88 kA/cm²(降低22%),同时保持90 mW以上的高功率输出。

相关成果以Degenerate band edge laser with enhanced local density of optical states for threshold reduction为题发表于Optics Express上,博士研究生郭誉钧为第一作者,孙天玉、邹永刚为论文通讯作者。

图1. 带边兼并激光器(a)结构示意图;(b)LIV特性;(c)电场分布;(d)光局域态密度

进展2:超宽谱被动锁模激光器

半导体被动锁模激光器是微波光子学、模数转换、光通信、激光雷达、光计算等系统的核心诉求,其光谱带宽直接决定了脉冲宽度、可支持的传输容量与调制自由度。通过设计组分渐变的多量子阱材料体系,使增益谱顶部显著展宽且保持平坦,结合两段式腔结构优化,实现了-3dB带宽超20nm、-10dB带宽超35nm的被动锁模激光输出。迄今为止,这两项带宽指标均为通信波段电泵浦注入被动锁模激光器的最大值。另外,本器件结构简单、锁模状态稳定,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工艺兼容性,易于大规模制备。

研究结果以Beyond 20 nm frequency comb generation through a two-section quantum well passively mode-locked semiconductor laser为题发表在Optics Letters上。博士研究生秦毕晟为第一作者,孙天玉、张瑞英为通讯作者。

图2. (a)两段式被动锁模激光器光学显微图;(b)器件截面SEM图;(c)出射光谱图

进展3:InP基高效率可集成激光源

InP基单片光子集成可充分发挥InP材料的有源和高频性能而受到相干通信光收发、卫星通信载荷、射频前端等领域的追捧。然而现有的半导体激光器工艺是通过解离形成的腔面对受激辐射进行震荡放大。为满足InP基光子集成芯片的片上激光源需求,采用多深度刻蚀工艺一次完成波导与端面的制备,结合SiO₂钝化层与Au高反射膜,实现后端面大于97%前端面低于9%的反射率,在CW状态下获得与传统工艺相当的功率输出。

相关研究成果以Continuous-wave operation of InP laser with etched facet mirrors for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为题发表于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上。邢政为第一作者,孙天玉、张宝顺为通讯作者。

图3. (a)干法刻蚀端面激光器结构示意图;(b)AR端面SEM图;(c)HR端面SEM图;(d)刻蚀端面激光器与自然解理激光器性能对比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5.特斯拉澄清剔除中国供应链传闻

近日,针对“特斯拉已决定剔除中国供应链”的报道,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及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11月26日,陶琳通过微博表示,特斯拉在全球各生产基地的供应商选择均采用严格、客观的标准,主要基于质量、总成本、技术能力成熟度及长期供货连续性,供应商的原产国或地理来源并不构成排除性标准。

据陶琳介绍,目前特斯拉在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企业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已被纳入特斯拉的全球采购体系。每一辆Model 3和焕新Model Y有超过95%的零件产自中国。

特斯拉在中国拥有两座超级工厂,分别是2019年投产的上海超级工厂和今年2月投产的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这两座工厂在特斯拉全球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根据特斯拉官方数据,第三季度其全球交付量达49.71万辆,同比增长7.4%,其中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交付量达24.19万辆,占全球总交付量的近一半,创下有记录以来的第四高季度表现。

出口方面,今年10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量超过3.5万辆,创2年来单月最高出口纪录,Model Y车型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214%。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是其在华的第二座超级工厂,也是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标志着特斯拉在华业务进入新阶段。该储能超级工厂规划年产1万台特斯拉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产品将供应全球市场。特斯拉预计,2025年能源储存产品装机量将同比增长至少50%。

公开资料显示,特斯拉于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主要销售重心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成为中国乘用车主力厂商之一。据乘联会最新数据,特斯拉中国10月批发销量为61497辆,在乘用车主力厂商中排名第七,其中Model Y批发销量为38562辆,Model 3批发销量为22935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