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苹果举办了2025秋季发布会,推出了一系列新品:4款iPhone、3款Apple Watch和AirPods耳机。
发布会上,主打超薄款,厚度仅5.64毫米的iPhone Air一亮相,就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为它的轻薄外观兴奋不已,连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都在 X 上直言“很久没被iPhone打动,如今想换新机”,并点名中意 iPhone Air。
山姆·奥特曼在社交平台点赞iPhone Air
但另一边,市场研究机构和分析师却显得谨慎,质疑苹果是否为了追求纤薄牺牲了电池续航和摄像头配置。苹果甚至同时推出了一款99美元的外接电池包,来弥补这台手机的续航问题。
消费者在真心动与理性权衡之间摇摆,让这款产品更像是一场对“轻薄信仰”的试验,而非注定热卖的爆款。有分析师对此评价道:iPhone Air的意义在于为折叠屏机型预热,而非改变市场格局。
以下为知名外媒对苹果秋季发布会的评论(精华版):
苹果公司发布了仅5.64毫米厚的iPhone Air,以此回应那些吐槽新款iPhone 17厚达7.95毫米、“笨重如砖”的言论。不过,一旦用户发现为了追求这样的轻薄,不得不牺牲自己最看重的电池续航和更强摄像功能时,还有多少人真的在意厚度?
价格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iPhone Air定价999美元,比性能更强的iPhone 17还贵200美元,只比功能全面的iPhone 17 Pro便宜100美元。在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给手机戴上保护壳的现实下,为追求“轻薄”而多花钱,真的划算吗?
iPhone Air可以说是苹果有史以来最令人困惑的产品之一。苹果并未详细说明所谓“全天候电池续航”具体指什么,但有一个线索:随新机一同亮相的,还有一款专为“忙碌日子”设计的外接电池包(售价99美元)。
市场研究机构IDC分析师弗朗西斯科·杰罗尼莫指出,这次设计更新意在缩短消费者的换机周期。随着手机和零部件性能不断提升,每年新机外观也越来越相似,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正明显变慢。正如CCS Insight分析师本·伍德所说:“已经好几年,苹果没能推出一款让人在咖啡馆、会议室或酒吧拿出来时,会被别人问‘这是新款iPhone吗?’的产品。”
关于厚度,杰罗尼莫提到了三星S25 Edge(厚度5.8毫米)。该机型在今年第二季度销量突破100万台,成为IDC“高端机型”(1000-1600美元区间)全球销量第六的智能手机,但不少专业评测和普通用户都抱怨其电池表现糟糕。
对苹果来说,这种销量只能算是起步水平,但杰罗尼莫认为,S25 Edge至少证明超薄手机的确有其受众。iPhone Air也许是苹果为明年真正的重大升级所做的一次消费者测试与市场摸底。
iPhone Air采用了苹果自研的无线通信芯片和调制解调器。在苹果为折叠屏iPhone等备受期待的产品做准备之际,启动这些芯片的供应链将非常必要。折叠屏iPhone最终会像是两部iPhone合二为一,相比今天发布的产品,那款设备才更有可能让人们更快换机。
所有这些因素都让iPhone Air成为一款小众产品,面向那些每一代苹果新品必买的用户,或者穿牛仔裤特别紧的人(这两类人很可能高度重合)。和实验性的Vision Pro一样,第一代iPhone Air本身或许意义有限,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后续版本。
当苹果周二发布会结束时,投资者的反应相当平淡。他们明白,苹果在AI和iPhone未来战略上的真正考验,要等到明年才会到来。
iPhone Air是自iPhone X系列以来,苹果公司多年来首次推出全新智能手机。在AI新功能发布受挫后,苹果希望凭借此设备重新激发消费者热情。
这款超薄手机被视为推出折叠屏iPhone的前奏。苹果预计最快明年推出折叠设备,而超薄机身正为其做技术铺垫。Air系列展现了苹果如何为实现折叠屏设备进行精密工程设计。
IDC副总裁弗朗西斯科·杰罗尼莫表示:“折叠设备的最大挑战在于铰链、可折叠显示屏以及将所有技术集成至轻薄机身中,Air系列证明苹果在机身设计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苹果面临的更严峻挑战在于软件生态方面,特别是落后于谷歌和三星的AI技术。去年发布的iPhone曾宣称专为AI功能设计,但多数承诺功能因“未达质量标淮”至今未能交付,相关虚假广告诉讼仍在进行。
谷歌近期为Pixel 10智能手机展示了新AI功能,许多苹果用户认为这些本该由Siri助手实现。
不过,为容纳运行AI功能的高性能芯片和增强摄像模块,苹果在Air和Pro机型背部设计被称为“平台”的加厚结构,通过局部增厚解决散热与空间问题。这种设计体现了苹果在设备性能与尺寸间的权衡策略,尤其当先进芯片为AI功能铺路之时(许多AI功能至今仍未发布)。
苹果投资者近期信心回升,过去一个月间该公司成功规避两大威胁:特朗普放弃对进口设备加征关税,谷歌反垄断案法官裁定可继续向苹果支付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费用。这两大进展推动苹果股价逼近2025年高点。
此外,苹果上季度iPhone销售额同比增长13%,中国市场份额在长期下滑后小幅回升,也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利润的背景下,苹果公司发布了升级版iPhone系列产品线,却令人意外地维持了价格稳定。起售价999美元的iPhone Air配备高密度电池和全新处理器,此前华尔街正密切关注苹果是否会通过提价或提高大存储版本售价等方式转移关税成本。
正如分析师预测,iPhone Air定价位于产品线中游,这表明苹果愿意自行消化关税成本,以抵御三星、谷歌及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此前,苹果曾预测关税将导致数亿美元损失。 苹果表示目前运往美国的iPhone多数在印度组装,可规避关税。但由于印度供应商尚无法满足美国市场对Pro机型的需求,大部分Pro产品仍来自中国。
IDC设备与消费研究主管汤姆·马内利指出:"苹果正利用规模效应维持价格稳定。与多数科技厂商一样,他们清楚关税将影响消费者下半年购买力,因此坚持与去年相同的升级价格。"
iPhone Air将直接对标三星Galaxy S25 Edge。分析师表示,这可能是苹果对抗已更新至第七代的三星折叠屏手机的跳板。路透社表示,折叠设备对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当地消费者青睐折叠屏,而苹果正持续丢失市场份额。
PP Foresight分析师保罗·佩斯卡托雷认为:"新机型将为设计停滞过久的iPhone带来新鲜感,改进后的产品线令人印象深刻,使苹果能更好覆盖不同细分市场。"
发布会未过多提及如何缩小与谷歌的差距,后者正通过旗舰机展示Gemini AI能力,苹果选择与ChatGPT开发商OpenAI合作赋能设备AI功能。eMarketer分析师加乔·塞维利亚表示:"苹果规避了AI军备竞赛核心,转而通过芯片与设备级整合强调其在AI硬件领域的长期创新优势。"
整场iPhone 17发布会中,苹果仅零星提及AI技术,包括重提了6月WWDC已公布的视觉智能与设备端模型更新,以及摄像头功能中的CenterStage。发布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项AI应用甚至并非来自手机本身,而是AirPods Pro 3带来的实时翻译功能。与此同时,整场活动苹果完全没有提到Siri。
行业普遍担忧苹果在AI方面的滞后可能动摇其市场地位。谷歌刚刚在8月发布了搭载AI技术的Pixel 10安卓手机,而iPhone用户却要等到2026年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AI版Siri。目前,苹果仅提供了若干基础AI功能:写作辅助、内容摘要、生成式图像(部分用户质疑其质量)、实时翻译和Genmoji等。然而,那种能够理解复杂问题、且无需借助ChatGPT的智能助手,仍然缺席。
据悉,苹果正积极寻求第三方合作以增强AI竞争力,新版Siri很可能将基于谷歌Gemini等外部技术。表面上,这种延迟加依赖第三方的策略似乎对苹果不利,但它反而可能成为一个差异化的卖点。
如今,iPhone用户早已习惯使用Gmail、谷歌云端硬盘、谷歌地图和Chrome等应用替代苹果原生服务。既然人们更倾向于谷歌搜索而非苹果Spotlight,那么使用谷歌的AI技术,又有何不可?
如果苹果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将AI无缝整合进设备,对用户来说或许反而是更优解:高性能AI将更深度地融入系统体验,相比单独运行AI应用,能更自然地嵌入iPhone的日常使用中。苹果也无需投入巨资自建AI基础设施,这对利润率是一大利好。鉴于AI技术仍在快速迭代,这种开放架构也为苹果未来更换模型或扩展合作留下了空间。
消费者或将迎来“双赢”选择:iPhone一贯出色的美学设计与硬件品质,搭配谷歌(或Anthropic、OpenAI等)的前沿AI能力。这也意味着,iPhone的视觉创新与硬件进步仍将继续驱动购买欲望,而苹果则可聚焦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打造精湛工艺、提升摄像性能、强化隐私保护技术、推进如“液态玻璃”的软件设计语言。当然,还有超薄机身。
苹果仍可以顶尖硬件制造商的定位持续引领市场,用户也能一如既往地期待新一代iPhone早日亮相。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苹果真正推出搭载第三方AI技术的Siri。如果苹果仅停留在当前的Apple Intelligence阶段,且未能迅速提升其能力,故事的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