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在 2025 年 1 月发布了其最新的移动处理器系列 —— 锐龙 AI MAX 300 系列,他最大的特点是一颗处理器里几乎实现了 Zen 5 CPU、RDNA 3.5 GPU 以及 XDNA 2 NPU 三大架构的顶配:16 颗 Zen 5 核心,40CU 的集显以及高达 50 TOPs 的 NPU,剑指下一代 AI PC 和移动工作站和 Mini AI 工作站市场。
目前搭载锐龙 AI MAX 300 系列的产品已经陆续上市,而就在 9 月 9 日,AMD 举办了一场 AMD Mini AI 工作站创新分享沙龙活动,AMD 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裁纪朝晖、AMD 大中华区家用产品市场总监廖金宁、AMD 大中华区 AI 市场经理昝仲阳共同出席。IT之家受邀前往参加。
这次活动主要聚焦锐龙 AI Max+ 395 处理器在 Mini AI 工作站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深入解读其如何打破端侧 AI 算力瓶颈,推动 AI 从“云端”向“终端”下沉,以及如何为开发者、中小企业及特定行业提供高性价比的 AI 推理解决方案。
作为 AMD 锐龙 AI Max 300 系列的旗舰型号,锐龙 AI Max+ 395 从硬件规格上构建了端侧 AI 的新标杆,其参数设计精准击中行业对“高性能 + 低门槛”的核心需求。
从核心架构来看,该处理器采用创新的 Zen 5 CPU 架构,配备 16 核 32 线程,最高加速频率 5.1GHz,二级缓存与三级缓存分别达 16MB 和 64MB,总缓存量高达 80MB,性能直逼桌面级处理器,可轻松应对多任务并发与复杂计算负载。
图形性能方面,最高集成 40 个 RDNA 3.5 GPU 单元(命名为 Radeon 8060S),带宽达 256GB/s,性能媲美移动版 RTX 4060 与 RTX 4070 独显 —— 这一规格打破了“集显性能有限”的固有认知,为端侧运行图形密集型 AI 任务奠定基础。
AI 算力层面,锐龙 AI Max+ 395 搭载 XDNA 2 架构 NPU,峰值算力高达 50 TOPS,完全符合微软 Windows 11 AI+PC 规范,可支持 windows11 最新的依托于 NPU 的端侧 AI 应用,比如 Recall,click to do 等。而其最核心的突破在于高带宽内存架构:依托 AMD 独特的 UMA(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统一内存技术,该处理器最高支持 128GB 内存,其中最高 96GB 可分配给 GPU 作为专属显存,再叠加 16GB 共享显存,总显存容量已达 112GB。
锐龙 AI Max+ 395 的优势不仅在于参数堆叠,更源于底层技术创新与全场景生态适配,这才能使其成为端侧与边缘侧 AI 推理的“优选平台”。
首先要说的就是锐龙 AI Max+ 395 UMA 统一内存架构,这是锐龙 AI Max+ 395 的技术核心。不同于传统 PC 中 CPU、GPU、NPU 内存独立分配的模式,该架构可动态统一调度 128GB 内存资源,根据任务需求将内存灵活分配给三大算力单元 —— 例如运行大模型时,96GB 专属显存可确保模型完整加载,避免因显存不足导致的“模型裁剪”或“性能折损”;而日常办公时,内存又可优先供给 CPU,保障流畅体验。
在沙龙上,AMD 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裁纪朝晖先生分享了一个观点:在大型企业的 AI 赋能和 AI PC 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 —— 即工作组级的 AI Agent 赋能平台。这个平台需要能够在本地安全、高效地运行 30B 到 120B 参数级别的可靠大模型,同时支持个性化本地知识库、长上下文提示词工程、MCP + 智能体支持等,而这恰恰是 Mini AI 工作站的核心价值所在。
而最让锐龙 AI Max+ 395 受到关注和青睐的,正是它在 Mini AI 工作站这一产品形态上的表现,功耗可以进一步提升至 120W 以上,使其核心价值从游戏和传统计算,转向了本地 AI 模型的部署和推理。
目前,搭载锐龙 AI Max+ 395 的 Mini AI 工作站终端正处于一个“爆发”的状态,继在 7 月份的 AMD Mini AI 工作站行业解决方案峰会上展示超过 20 款产品后,在这次沙龙活动现场,又有来自 8 家品牌的产品进行了产品演示或展示,他们分别是:
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解决方案,基于锐龙 AI Max+ 395 的 Mini AI 工作站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综合优势:
首先是超低成本,实现 AI 算力普惠。传统用于 AI 训练和推理的 AI 一体机服务器,即便配置 4 张显卡凑齐 96GB 显存,整机成本也至少在 15 万到 20 万人民币。而一台拥有 96GB 可用显存的 Mini AI 工作站,价格不到 2 万元,主流配置甚至在 1.3 万到 1.5 万之间。这极大地降低了中小型企业、AI 开发者、教育科研机构乃至“超级个体”获取强大 AI 推理能力的门槛。
然后是办公环境友好,部署简便。AI 服务器需要专门的机房、供电和 IT 人员维护。而锐龙 AI Max+ 395 驱动的 Mini AI 工作站体积基本不到 4L,整机功耗低于 300W,使用普通插座即可启动,可以安静地放置在任何一张办公桌上,实现了“开箱即用”。
并且,本地部署,能够确保数据安全与成本可控:对于律所、创作者、制造业等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敏感数据的用户而言,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 AI 处理存在巨大风险。锐龙 AI Max+ 395 加持的 Mini AI 工作站实现了模型的完全本地化部署,杜绝了数据外泄的可能。
同时,本地推理无需为 API 调用按 Token 付费,尤其是在处理长上下文任务时,能节省大量成本。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成熟生态,无缝融入工作流:锐龙 AI Max+ 395 加持的 Mini AI 工作站基于成熟的 X86 架构和 Windows 操作系统,能够无缝支持 Windows 11 AI + PC 生态,轻松融入绝大多数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中。同时也支持更专业的 Linux 开发环境。
“AI 是 50 年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变革,”AMD CEO Lisa Su 博士的这句话在沙龙上被反复提及。而 Open AI 联合创始人之一安德烈・卡帕西则预言,未来十年将是“Agent 的元十年,Agent 需要十年时间才能真正成熟”。在这个背景下,锐龙 AI Max+ 395 驱动下的 Mini AI 工作站的出现可谓“生逢其时”。
在沙龙活动中,AMD 大中华区 AI 市场经理昝仲阳先生生动地展示了该平台如何赋能从个人到行业的广泛应用场景:
比如在个人和开发者方面,在“软件 3.0”时代,编程语言正逐渐变为自然语言。一台 Mini AI 工作站,使用 Vibe Coding 的形式利用各类 AI 工具,能让没有编程背景的个人也能轻松开发应用。其强大的本地算力,使得新建一个项目文件夹去尝试新想法的“阻力”变得前所未有的小。
而对于中小企业与团队来说,目前众多搭载锐龙 AI Max+ 395 的 Mini AI 工作站产品问世,也可以为他们解决许多业务发展初期的问题,例如 AMD 的 AI 应用生态伙伴通过本地部署一个基础大语言模型加专业数据处理算法的形式,就能为企业提供全链路的数据分析智能体,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提问即可完成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还可以利用 RAG 技术,将企业内部的产品文档、业务数据转化为一个随时可供查询的“产品专家”。对于制造业,它可以高效完成数千个组件的 Bom 批量分析;对于 HR 部门,它可以从上千份简历中精准筛选出合适人选。
具体来说,昝仲阳在现场分享了锐龙 AI Max+ 395 Mini AI 工作站的诸多应用场景机遇,例如一个小区众多摄像头的数据流,都汇集到一台小小的 Mini AI 工作站进行抽帧实时分析,实现火情预警、安全巡检等任务,而这套方案的成本远低于传统方案。
还有在家庭中,它可以成为连接所有智能设备的 AI HUB,实现老人摔倒监测、家庭影像智能管理等功能。在会议室,它能处理超长会议记录,生成精准摘要,且全程确保会议内容的安全。
这一切应用场景的背后,都离不开锐龙 AI Max+ 395 对前沿 AI 趋势的完美契合。无论是需要巨大显存的 MoE(混合专家)模型,还是需要处理超长上下文的 MCP 和 Agent 任务,该平台都能从容应对。例如,运行官方推荐 132K 上下文长度的 GPT-oss-120B 模型,显存和内存占用会飙升至 80GB,这在普通 PC 上无法实现,但在 Mini AI 工作站上却能流畅运行。
为进一步降低端侧 AI 的使用门槛,AMD 正通过生态合作与开发者支持,加速 Mini AI 工作站的普及。
首先在合作伙伴体系方面,目前 AMD 已与 Abee、惠普、极摩客、铭凡、零刻、六联智能、SEAVIV、天钡等硬件合作伙伴,推出超过 20 款的迷你 AI 工作站产品,同时联合超过 100 家中国 AI 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打造“AI 应用创新联盟”。这些合作伙伴涵盖软件开发、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例如 AMD 和 RIPPLE AI 一起构建的开发者平台就已于近日正式上线,而 ISV 伙伴则针对具体行业开发定制化 AI 应用。
在开发者支持方面,AMD 做到了从“工具”到“社区”的全链路赋能。针对基础薄弱的开发者(如学生、入门级工程师),AMD 推出了多重支持措施:一是提供“开箱即用”的开发环境,预装 LM Studio、Gaia(AMD 自研本地化工具)等软件,无需手动配置模型;二是建立开发者社区,与 RIPPLE AI 合作上线了在线平台,鼓励用户分享模型优化技巧、应用案例,形成互助生态。
此外,AMD 还与魔搭社区联合举办“MCP Agent 挑战赛”,与 Wisemodel 始智 AI 合作开展 NPU 开发挑战赛,通过赛事培养 AI 人才。纪朝晖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更多人接触到优质 AI 算力,推动 AI 创新。”
最后在活动的 Q&A 环节,AMD 嘉宾也针对媒体关注的“模型适配速度”“Linux 支持”“多机扩展”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回应,IT之家这里简单整理如下:
模型适配方面,对于 GPT-oss-120B 等主流模型,AMD 可实现“当天适配”,而针对 AI 初创企业的爆款模型,AMD AI 团队会第一时间推进适配,争取“零日响应”;
系统支持方面,目前 Mini AI 工作站默认支持 Windows,开发者可通过 WSL(Windows 子系统)使用 Linux 工具,未来 ROCm(AMD 开源 AI 软件生态)也将适配 Windows,进一步提升开发灵活性;
多机扩展方面,已有合作伙伴实现 2-4 台 Mini AI 工作站通过 USB4 级联,显存可扩展至 512GB,满足更大规模模型的运行需求。
总体来说,从技术参数的突破,到产品形态的创新,再到应用生态的构建,AMD 锐龙 AI Max+ 395 与 Mini AI 工作站的组合,不仅仅是推出了一款强大的硬件,更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套关于“端侧 AI”如何落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正如沙龙上一位与会者所言,这或许将真正解决 AI PC 自概念诞生以来,用户体验割裂、本地可用应用匮乏的行业难题。通过赋能广大的开发者、中小企业和教育工作者,AMD 正在为 AI Agent 的“元十年”,播下无数创新的种子。
未来,当 AI 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时,我们或许会回想起这个由一颗强大芯片和一台不起眼的小盒子开启的,端侧 AI 的“大航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