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了首款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的AI+可穿戴设备——Felix NeuroAI腕带。这一里程碑式的批准标志着可穿戴设备领域从单纯的健康监测向“处方级”治疗干预的重大转变。Felix NeuroAI腕带由美国初创企业Fasikl研发,该设备利用先进的AI技术,能够分析用户的震颤模式,并据此触发个性化的神经刺激,从而有效缓解特发性震颤的症状。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估计,仅在我国就有约1000万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诸多局限,而Felix NeuroAI腕带的出现,则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灵活的替代治疗方案。该设备的成功获批,无疑为可穿戴设备在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多款创新治疗可穿戴设备密集问世。例如,Cala Health推出的Cala Trio手环、SoundHealth的SONU Band头带以及Novocure的Optune Lua设备,分别在震颤、鼻塞和肺癌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这些设备借助AI、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个性化治疗,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体验。 欧美国家高度重视可穿戴技术的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其普及和应用。美国计划推动全民佩戴可穿戴设备,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则将其纳入十年健康计划,旨在通过可穿戴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相比之下,我国在治疗可穿戴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但在产品设计、市场认知、用户体验和监管审批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北京易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易优诺可穿戴低频治疗仪,就是国内首款获批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和部分帕金森震颤的设备。 易刻医疗的创始人夏威指出,治疗可穿戴设备是跨学科融合的成果,未来有望与消费级监测设备整合,形成更为完善的健康管理系统。然而,他也强调,这一过程必须以医疗器械认证为前提,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专业医疗企业在后期服务和患者运营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有助于提高用户粘性和治疗效果。 总体来看,随着AI技术的不断赋能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可穿戴设备正迎来颠覆性变革。治疗类设备将成为全球健康科技领域的核心赛道之一。我国具备后发超车的潜力,但仍需克服多重挑战,包括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监管体系等,以推动治疗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