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们忙着把L2级“智驾”改名“辅助驾驶”时,L4级Robotaxi正在大洋两岸加速规模化落地。这是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显著的差异。
在海外,马斯克近日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特斯拉Robotaxi将在6月底上路。而Waymo则选择与Uber联手推动Robotaxi商业化落地,官宣要在明年将亚利桑那工厂的Robotaxi产能翻倍。
国内,无人驾驶玩家也进展频频。萝卜快跑已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出行服务,2025年一季度订单同步大涨75%,并开始加速走向全球;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创业公司也纷纷上市,获得资本加持;滴滴联手广汽埃安打造的L4即将年底量产交付;Momenta联手上汽,计划2026年实现数百辆车的运营。
根据木头姐ARK Invest 2月份的《Big Ideas 2025》报告预测,到2030年,Robotaxi市场可能创造高达34万亿美元,其中34万亿美元的企业价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自主电动汽车制造商贡献2000亿美元,车队所有者贡献1万亿美元,而自主驾驶平台提供商则占据了33.6万亿美元的惊人份额,占比高达98.8%。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相比车企直接向车主提供自动驾驶技术,Robotaxi更早迎来爆发。
信号再明显不过,继大模型之后,新的科技浪潮正在到来。
Robotaxi,顾名思义,就是无人驾驶车。它的起源于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美国,谷歌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并于2010年在加州开展了公开道路的实车测试,正式拉开了Robotaxi的序幕。
2016年,谷歌将自动驾驶业务独立,成立了Waymo,作为谷歌自动驾驶项目的头牌,目标直指Robotaxi商业化。目前,Waymo在美国凤凰城、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共有约700辆Robotaxi上路行驶,并提供完全无人驾驶的商业服务。
Waymo的运营数据相当亮眼。2023 年,日均订单达到1 万单。据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8月披露的数据,旧金山的Robotaxi 日均订单已经超过传统出租车。在纽约也同样如此,一辆传统出租车每天平均能达到11 单,Waymo的Robotaxi每天平均超过18单。良好的运营效果让Waymo在今年10月又融资56亿美元。
国内Robotaxi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百度和德国宝马合作研发了第一代自动驾驶车型,同年百度开启无人驾驶研发,拉开了中国Robotaxi的序幕。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Robotaxi在中国已经接近ChatGPT时刻。
自动驾驶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主战场,而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正呈现"中美双极"格局:第一梯队的中美两国已实现全无人规模化落地,并加速商业模型探索;第二梯队国家(德国、韩国、法国等)仍处于配备安全员的小范围试运营阶段;第三梯队(日本、英国等)尚未突破测试期。
这种分层在2025年进一步强化:据MarketsandMarkets研究,亚太地区(中国为核心)已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
以萝卜快跑为例,截至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服务超过1100万次 ,第一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
相比之下,北美市场的推进也非常迅速。特斯拉和Waymo是领跑者,Waymo在2025年继续扩大其在凤凰城和旧金山的Robotaxi服务,5月将服务覆盖范围从2月的50平方英里扩展至75平方英里,新增洛杉矶市场。特斯拉通过CyberCab计划下个月推出数千辆自动驾驶汽车,并于今年夏天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投放自动驾驶车辆。
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差异正催生新的竞合关系。当下Robotaxi赛场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特斯拉凭借软硬一体生态构建护城河,Waymo专注算法纵深突破,百度则借力“安全性+成本优势+落地经验”三位一体加速落地。
Robotaxi之所以能够达到万亿美金级,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两个方面:安全和成本。
首先是安全。Robotaxi能够显著提高安全性。根据公安部数据,超过90%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Robotaxi在特定场景下的实际运营表现超越了人类交通,特别是在数据处理和精准度方面。据Cruise统计,Robotaxi的碰撞率能下降65%,作为主要肇事方的碰撞率能下降94%,作为伤员的碰撞率下降74%。另据数据显示,萝卜快跑的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驾驶车辆在安全性上远超人类司机。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应用,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去年5月,百度发布了全球首个L4级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用大模型技术驱动自动驾驶。可以兼顾技术的安全性和泛化性,可以实现“永不停机、永不失准、永远在线”。据百度介绍,依靠自动驾驶大模型的应用实践,萝卜快跑的安全水平逼近国产大飞机C919。
以百度为例,其第六代无人车是世界上第一辆专门为L4级自动驾驶而生的汽车,从头开始设计用于完全无人驾驶操作。更重要的是,第六代车的价格是20.46万元,只有谷歌Waymo车的1/7,甚至比特斯拉宣布2026年量产的CyberCab的3万美元低。这在成本上拥有巨大的优势。
在体验方面,Robotaxi也具有天然优势。无人驾驶的空间私密性、驾驶成熟度等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Robotaxi的爆发,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中国硬科技崛起的一个缩影。当我们在谈论自动驾驶时,往往会习惯性地目光投向硅谷。然而,中国企业在Robotaxi领域的突破,以及在技术、成本和规模化运营上的优势,正在向世界证明,中国硬科技实力不容小觑。
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中国的互联网消费级应用创新。但如今,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硬科技领域,中国企业正在从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上的持续积累,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应用和场景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交通环境以及政府对新技术的积极支持,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和商业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的热度和力度也空前高涨。比如,今年第一季度,萝卜快跑进入了迪拜和阿布扎比,5月开始在迪拜进行开放道路验证测试,预计很快将在阿布扎比开始测试。同时,在香港、瑞士、土耳其等地也传出合作消息。
5月21日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公司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百度高度开放、适应性强,随时准备进入全球任何城市。只要法规/条件允许,萝卜快跑就可以快速进入并有效扩大规模。”李彦宏还透露,百度正在通过合作伙伴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那些能够快速扩展和一些快速落地的商业模式。他们正在与各参与者进行积极的讨论,包括网约车平台、车队运营商等。其中已经形成了,例如与中国顶级汽车租赁服务商神州租车的战略合作。也就是说,萝卜快跑Robotaxi将有更多的商业化模式。
从长期来看,随着落地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无人驾驶企业也将在全球塑造出更深的护城河。萝卜快跑或将成为百度长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资本市场对中国无人驾驶也一致看好。今年,“木头姐”旗下基金连续6次增持百度,多次点赞萝卜快跑。在最近的5⽉12日,百度再次被加仓,这也是木头姐近期唯一加仓的中国公司。此外,桥水基金于今年一季度增持百度股票超十倍,富达投资也于增持了近十倍。
当Waymo的无人车驶过金门大桥,当特斯拉的Cybercab在奥斯汀点亮车灯,当萝卜快跑六代车穿梭于武汉光谷和迪拜沙漠,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效率与安全永不停歇的追求。无人驾驶的终局是创造一种新的交通文明:零事故、零拥堵、零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