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小鹏”们正跑步入场
1 天前 / 阅读约4分钟
来源:集微网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将于2026 年内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第五代人形机器人。事实上,目前全球已有多家主流车商透过自研、投资、合作研发等路径进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相关机构预计,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 亿元人民币。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将于2026 年内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第五代人形机器人。事实上,目前全球已有多家主流车商透过自研、投资、合作研发等路径进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相关机构预计,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 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商报》报导,目前全球已有包括特斯拉、小鹏汽车、小米、广汽、丰田等在内的多家主流车企,正透过自研、投资或合作研发等多种路径,深入布局这一被视为具备巨大商业潜力的新赛道。有机构预计,到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人民币4000 亿元。

报导称,车企跨界研发人形机器人并非偶然。产业专家指出,汽车产业与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存在高度同源性。例如,在自动驾驶、三电系统(电动驱动、电池系统、电控系统)和精密制造等领域累积的技术经验,为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决策等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基础。小鹏汽车方面便提到,其机器人的EEA 架构、关节、大小脑脊椎等都与汽车技术有约七成的同源性。这种技术复用能力,可望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从布局路径来看,各车企采取了不同策略。自研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特斯拉是全球最早提出人形机器人概念的车企之一,其首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 已于2022 年10 月公布。特斯拉对Optimus 寄予厚望,认为其商业潜力甚至可能超越汽车业务。特斯拉已规划Optimus 的量产计画,目标在2025 年进入试生产,2026 年达到5 万台产量。

中国方面,小鹏汽车正积极推进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 何小鹏在近期财报会议上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在2026 年内正式推出第五代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将搭载小鹏自研的图灵晶片以提升端侧算力,并直接共用小鹏物理世界基座模型的VLA 架构和云端AI 基础设施,以增强智能水平。人形机器人被小鹏汽车定位为继AI 技术栈自研与落地、全球化之后的第三条增长曲线。小鹏已在此领域耕耘多时,并曾发布PX5 和Iron 等多代机器人原型。

同样选择自研路线的还有小米和广汽。小米集团于2022 年发布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目前正分阶段投入生产线,预计到2026 年部署总量将超过2000 台。广汽则在2024 年底展示了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并预计在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的批量生产,率先应用于生产线和园区。

投资也是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重要方式。比亚迪曾投资优必选,并在近年先后入股智元机器人和帕西尼感知科技。上汽和北汽旗下的投资平台也在2024 年参与了智元、帕西尼感知科技和银河通用机器人等公司的融资。

部分车企则选择与现有机器人技术公司开展合作研发。丰田研究所正与波士顿动力公司合作,利用双方优势加速通用仿人机器人的开发。中国的奇瑞汽车也与AI 公司Aimoga 联手研发人形机器人,其合作研发的墨甲人形机器人已于2024 年完成首批交付。

产业观察人士认为,汽车企业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标准化,形成「硬件+ 软件+ 生态」的协同优势。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前景广阔。短期内,商业化应用将可能聚焦于工业检测、物流分拣等封闭场景,以实现成本可控。而中长期则需克服更多技术挑战,逐步向家庭服务、医疗陪护等更广阔的C 端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