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一个月48位高管变动,10个品牌一把手更换,长安阵势最大
17 小时前 / 阅读约11分钟
来源:36kr
9月前三周,中国9大自主车企及海外车企、合资品牌、供应链巨头共48位高管岗位调整,反映车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期的集体焦虑与主动求变。

3周48位高管岗位调整,中国9大自主车企集体换防。

车圈掀起新一轮人事飓风,据车东西不完全统计,就在9月份前三周左右的时间里,有13家车企进行了高管岗位调整。

这其中就包括了国内9大自主车企,分别是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广汽、东风、理想、蔚来、小米。与此同时,海外车企以及合资品牌如特斯拉、梅赛德斯-奔驰、一汽奥迪、雷诺集团也传出了人事调整的消息。

这场人事风暴中,10位品牌一把手变动,从人员规模上看,长安、理想、雷诺变动最为频繁。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车圈人事剧幕连连:有80后新帅扛起品牌大旗,85后副总裁开招研究生,有CEO提前被开、黯然离场,亦有退休高管被“请去喝茶”。人事“地震”的频繁与剧烈,恰恰反映出在金九银十车市黄金期,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2025年9月前三周车圈高管变动情况

01.长安一个月换了9位高管,广汽再迎人事“巨震”

9月前三周,长安、东风、广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迎来一轮密集的人事换防。

1、新长安管理层级确立 6大品牌一把手变动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今年7月份正式成立后,就持续完善管理层组织架构,成为9月人事调整最为密集的汽车央企,前后一个月时间内,9位高管岗位变动。

根据相关报道,就目前来看,董事长朱华荣、总经理赵非和副书记谭本宏,以及五位高管构成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最高管理层级。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

长安汽车层面,叶沛升任常务执行副总裁,米梦冬升任公司副总裁;各大品牌业务板块层面,王孝飞执掌长安福特,杨大勇分管启源和引力,王辉成为阿维塔科技董事长,邓承浩升任深蓝汽车董事长,姜海荣出任CEO,董晨睿出任凯程总裁,兰祥文升任副董事长。

阿维塔董事长王辉(图源网络)

整体来看,这一系列变动有望让阿维塔、启源等自主品牌以及长安福特等合资业务实现更大的决策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的人事调整倾向于根据高管的履历和能力进行精准布局。如长安任命有深厚海外业务背景的王辉主导阿维塔,或是看中其开拓全球市场的经验,以支撑阿维塔“一半市场在海外”的雄心。而官方将杨大勇调回分管启源和引力序列,或是为了稳住销量基本盘,确保全年300万台销量目标的达成。

长安,正将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关键的战场上。

2、广汽副总提前离职 反腐与换血并行

2025年9月18日,广汽集团副总经理严壮立因个人原因提前辞职,原定任期至2025年12月31日,此次离职较计划提前三个多月。

原广汽集团副总经理严壮立(图源网络)

此外,业内多个信源表示,已经退休的前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张跃赛或被带走调查,有消息称,这位前高管“家中搜出的现金规模非常惊人,办案人员清点时就地调用多台点钞机,持续点了数小时”。

前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张跃赛(图源网络)

广汽正通过反腐与内部整肃来清除隐患、重塑纪律,为接下来的硬仗打造一个更高效、更清廉的组织环境。

与此同时,广汽近期也启动全球招聘,计划招募8名核心高管,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及总会计师等,引入市场化人才,有望提升决策效率与市场响应能力,适应新能源、智能化转型需求。

此外,传原广汽三菱负责人杨龙接任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这一举措被视为改革营销体系的关键一步。

原广汽三菱负责人杨龙(图源网络)

3、东风背水一战 自主进一步反哺合资

东风集团方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祖同的调离属于央企内部的正常干部交流。而让东风猛士总经理曹东杰担任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或是利用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实战经验,加快东风本田这一重要合资板块的电动化转型。

02.民营造车三强集体换防,比亚迪加快智能化布局

相比国有车企,国内三大民营车企在今年9月人事调整相对较少,重点在于补充技术人才与优化内部结构。

据晚点Auto消息,斑马智行原副总裁、CTO王军已加入比亚迪智能座舱团队,负责座舱架构和地图研发,向智能化软件开发中心主任李锋汇报。

比亚迪挖来斑马智行原CTO王军,核心可能是王军在斑马智行积累的座舱架构设计与地图研发经验,恰好符合比亚迪在智能座舱与智驾的技术攻坚需求。

当前比亚迪正全力推进舱驾一体战略,今年4月已整合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团队,并计划推出One-Board的舱驾一体化产品,并且还逐步开展对VLA等前沿赛道的探索。

比亚迪辅助驾驶系统天神之眼技术矩阵

王军的加入有望加速比亚迪技术转化,本质是比亚迪集团对智能化人才梯队的进一步扩充。

吉利将旗下极氪品牌副总裁朱凌博士调任至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担任首席运营官,充分体现了吉利集团“自主反哺合资”的倾向。

前极氪品牌副总裁朱凌博士(图源网络)

当前,合资品牌在华电动化转型面临销量压力,亟需加速本土化进程并降低成本。

朱凌作为吉利集团精通整体技术架构与产品开发流程的“技术心腹”,有望推动沃尔沃更高效地利用集团的供应链、技术平台与成本优势,从而为重振沃尔沃亚太区的市场活力注入强劲动能。

长城汽车方面,联席秘书吴嘉雯的辞任,是其近期一次正常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此举有望简化决策流程,提升董事会运作的规范性与效率,反映出长城汽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对内部治理精细化与合规性的高度重视。

03.雷军又从兰博基尼挖角,理想智驾部门重大调整

9月,新势力车企人事变动也很频繁。

1、 雷军再出手“挖墙脚” 今年已有6位海外高管加入小米汽车

本月内有消息称,前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法比安·施默尔兹(Fabian Schmlz) 已正式加入小米汽车团队,将负责领导公司在欧洲的外观设计工作。

前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法比安·施默尔兹(图源网络)

他此前曾主导兰博基尼Temerario车型的外观设计,并在保时捷任职期间参与过718 Boxster、Mission E(Taycan原型车)等重要项目。

法比安·施默尔兹此前参与保时捷车型设计(图源网络)

至此在2025年,来自海外品牌的高管至少有六位被曝加盟小米汽车。

2025年被曝加盟小米的原海外车企高管

从年初来自法拉利F1车队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到被从宝马挖来的4位高管,包括设计主管、经理、工程师,再到近期来自兰博基尼的设计领军人物,小米在短时间内连续引进多位具有国际背景的设计专家,不仅为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也能学习这些豪华品牌的造车理念,体现了打造国际化高端产品、加速出海的战略雄心。

雷军与来自海外的高管团队合影(图源网络)

2、蔚来副总裁、85后首席专家 受聘母校中国科大!

9月,蔚来副总裁任少卿新增了一个身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员。

蔚来副总裁任少卿受聘中科大(图源网络)

任少卿强调,他在科大将正式启动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致力于中长期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同时他在蔚来工作不变。这一安排得到了蔚来创始人李斌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方的支持。

任少卿,1988年出生,200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班,同年9月加入Momenta担任研发总监兼联合创始人,2020年加入蔚来。

蔚来副总裁任少卿(图源网络)

这种“产学研”双向任职的模式,有助于蔚来更好地对接学术前沿研究,为公司的长期技术发展储备能力。

3、理想智驾部门大重组 3大核心部门拆成11块

理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被曝在9月经历了一场重大的组织调整。

有媒体指出,理想汽车的三位核心高管贾鹏、夏中谱、王佳佳相继离职创业后,原本的三大团队被拆分,理想自动驾驶团队有11 个二级部门。

网传理想汽车9月自动驾驶部门人事调整

新提拔的负责人如侯文博、詹锟等,此前多是三级部门负责人,因立过“战功”被推到前台,均向理想高级副总裁郎咸朋汇报。

理想高级副总裁郎咸朋在内部信中表示,这次调整是要“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使自动驾驶的组织向 AI 组织持续演进。”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取消了“封闭开发”模式,长期异地出差、多头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当下业务。这一变化反映了理想汽车正尝试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团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04.海外车企持续调整,供应链巨头CEO提前下课

不仅国内头部车企都进行了人事改革,海外车企及合资品牌如特斯拉、梅赛德斯-奔驰、雷诺集团、一汽奥迪,甚至是供应链巨头采埃孚都进行了调整。

这其中有两起值得关注,9月初,雷诺集团完成近年最大规模高管重组。涵盖品牌、技术、采购,以及人力等众多领域。此次高层架构的迅速重组,由新任CEO福兰主导,此举或为了更好应对欧洲市场需求疲软,加速电动化布局。

雷诺集团宣布一系列高管岗位调整

9月份,汽车零部件行业也爆出大新闻,德国采埃孚集团宣布,CEO柯皓哲(Holger klein)提前下课,仅干了33个月。电驱负责人马蒂亚斯·米德莱希(Mathias Miedreich)火线接班。

原采埃孚集团CEO柯皓哲

不只是CEO发生变动,采埃孚同时宣布,集团商用车部门CEO彼得・莱尔也会在9月底离职,官方给出的理由是 “双方对未来战略方向有分歧”。

这场高层换帅,刚好撞上采埃孚推进重组、大规模裁员的关键节点。

今年7月底,采埃孚曾爆发上万人的示威游行。当时采埃孚员工对管理层表达了强烈不满,高喊:“董事会下台”,抗议管理层在2028年前裁员1.4万人,以及降低薪资、削减福利,整合部分德国工厂等计划。

换帅背后是这家传统汽配巨头,在行业寒冬里的焦虑与自救。在行业剧变期,即便是供应链巨头也在经历转型阵痛,董事会期望通过更换领导层来更果断地推进战略重组。

05.结语:新老车企都在加快转型

近一个月,车圈已经有48名高管岗位变动,事件之纷杂、时间之紧密,也体现了整个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纵观三大国有集团、民营造车三强、新势力车企、海外车企、合资品牌及供应链巨头,其人事调整的深层逻辑存在共通性,均反映出车企在行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深水区的集体焦虑与主动求变。

人事变动的背后,是车企试图通过调整“指挥官”来匹配新战略,从而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但换帅如换刀,决胜关键不在刀,而在握刀的手与使刀的法,对企业来说,关键还得看后面怎么干,方向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