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看见”到“被信任”,中国车企如何真正赢得欧洲?
15 小时前 / 阅读约9分钟
来源:36kr
中国电动车加速出海欧洲,欧盟成最大出口市场。欧洲市场增长可期、政策温和稳定、消费者认可中国品牌。中国车企需体系化合规、本地化运营,塑造品牌,融入欧洲市场。

7月初,一辆装有6800多辆中国电动车的货轮从深圳开拔,驶向欧洲。它计划停靠在比利时的港口,再从此,将车辆卖到欧洲各国。而在从中国到欧洲的航线上,更多中国电动车正在进行着出海的旅程。

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数量增长近七倍。如今,在欧洲,每卖出五辆电动车,就有一辆产自中国。欧盟已经悄然成为中国电动车的最大出口市场。

但显然,欧洲市场也存在诸多挑战,比如法律法规的水土不服,消费者的隐形偏见,还有文化与市场的差异。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来说,如何才能识别出出海欧洲的潜在挑战?如何顺利地开拓欧洲市场?又如何在当地获得长期的成功?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懂车帝、巨懂车联合《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一同推出《出海进化论》系列视频,在国内与欧洲双线出发,走进产业一线、对话海外高层、直面欧洲消费者,寻找中国车企的出海进化之道。

欧洲,为什么非去不可?

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版图上,美国、日韩、东南亚、中东等都是重要的目的地,但众多企业却将目光聚焦欧洲。就像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形容的:“很多国内的企业都会把欧洲当作必争之地,相当于登山爱好者总是会把珠峰当做终极梦想。”

当然,商业的抉择不能被情怀二字左右。目前,从市场增长阶段、政策环境、中国产品的认知与接受程度等层面考量,欧洲市场都是颇为理想的出海目的地。

市场层面看,2025年上半年,欧洲共售出178.2万辆新能源汽车,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超过34万辆,同比增速23.7%。在市场体量上保持着一定优势。中国欧盟商会前副主席高志豪(Klaus Zenkel)长期以来致力连接中欧两地商业,在他的观察中,虽然欧洲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尚待提升,但是由于国家层面对于能源转型的规划,新能源车具有相对明确的增长预期。当地众多制造商已经推动战略转型,加大对新能源车的投入力度,希望开拓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也将迎来机会窗口。“市场已经做好准备,这是一个自由市场,也已准备好迎接竞争。”高志豪表示。

政策环境层面看,虽然欧盟国家有着相对严苛的合规要求,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市场仍具备优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宝钢市场营销学教席教授王高就提到,欧洲总体还是一个温和的政体,而且它的政策相对稳定,同时市场体量较大,未来是相对可预测的市场,因此在发达市场中,欧洲就成为相对较好的选择。

而从中国产品的接受程度层面看,在本期节目的录制中,北美传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家荣(Chris Pereira)作为巨懂车我们的特约主持人走上英国街头,探访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足迹,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记。以往,中国品牌往往被认为是性价比之选,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些让人惊喜的声音正在出现。在问及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印象时,一位消费者脱口而出:“我想到的是技术领先。他们真的在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化正在改变着消费者、业界对中国品牌的看法。张琳回忆着2023年上海车展的场景称,那次车展上众多德国企业的高管纷纷来到中国:“我们内部总结说这是一次‘睁眼旅行(eye-open trip)’。“那时,德国车企真切地意识到国内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在后续的几年间,也保持着高频的交流与学习。

市场增长可期,政策温和稳定,消费者与业界开始认可中国产品与品牌,在多种利好元素的加持下,欧洲市场看来非去不可。

融入欧洲市场,从“系统性”合规开始

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欧洲市场有着颇为严格的规则标准,欧洲用户对于安全、隐私等问题也更为重视。在街头采访中,一位消费者就提到,他十分关注使用新能源汽车时产生的数据是否被妥善安全地处理:“每次上车,我都会立刻连接手机,有人联系我的话,车辆也会获取相关信息。所以我想确保数据处理是安全可靠的。”

这样的想法并不少见,据彭家荣观察,欧洲市场对于合规的要求是很高的,当地企业也愿意放慢脚步,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基础上展开经营:“我见过很多德国人,他们愿意花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只为了确定一切合规、一切都准备就绪。这和执行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的中国企业的做事风格完全不同。”而要真正融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的行为逻辑或许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向此靠拢。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合规的重要性,因为除了基础的行业法规,当地市场中与新能源车相关的法规还有很多,比如可持续发展、人权、企业治理相关的法规等等。

张琳也提到相似的观点,他提到欧洲的合规要求是体系化的,除了对具体产品的指标规范,还涉及碳足迹溯源、数据安全等等,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从研发生产的初期,就充分考虑各项监管要求,保证自身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为合规展开部署。

“总结下来在欧洲的合规应该是一个耐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而为了跑好这场耐力赛,张琳建议中国企业做好三件事儿:

第一,充分和当地的产业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宁德时代已经加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希望自己不仅仅是在德国设立工厂的企业,更成为欧洲供应链的一部分,参与到欧洲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第二,在欧洲经营需要充分的本地化,更要注重与当地产业、协会组织、政府的沟通。拥抱监管,积极参与,甚至影响规则。“中国企业有很多新能源企业行业的案例和技术积淀,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给欧洲国家的规则制定方。”

第三,通过合规举措树立品牌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参考欧美日韩车企的做法,他们通常会在世界各地展开公益、绿色行动,并借此展开文化传播。实际上,合规与展开合规宣传一样重要,高志豪就提到,很多中国企业会问:“我们遵守规则了,为什么民众还是不信任我们?” 问题在于,企业遵守了所有规则,但也还需要进行自我宣传。

而这也涉及到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市场需要关注的另一项重要议题——如何塑造品牌。

从“被看见”,到“被信任”

很多国家的汽车品牌都有着明确的品牌印象,比如德国车的安全可靠、日本车的经济节油,意大利车的浪漫洒脱。那么,中国新能源车希望留给世界的品牌印象是什么呢?

本期节目邀请的一些海外嘉宾直观地描述了他们在欧洲市场所见的中国品牌。彭家荣提到他在英国一下飞机,就看到了比亚迪的大幅机场广告,Build Your Dream的口号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确实感受到中国的好的商品来到了英国。”高志豪则对中国车企在各类展会上的表现印象深刻:“比如去法兰克福车展,中国品牌的展台肯定是最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去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时,所有中国产品都摆在入口处,展台又大又醒目。”

看起来,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传播上下了大力气。但这样的传播会给当地消费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在王高教授看来,当地的消费者会清晰地感知到,中国企业来了,要来销售产品了。但这并不足以建立品牌的深度感知与信任。

张琳提到了一家中国车企的案例。这是一款在国内畅销的车型,面向的主要消费者是23-25岁的年轻人。但在欧洲推出之后,企业发现当地的用户平均年龄高达46岁。也因为此,车型中设计的许多数字化功能并没有给用户带来便利,反而接到不少售后需求,因为用户并不清楚这些新功能要如何使用。而当品牌深入调研年轻消费族群后,发现这些目标消费者并没有很好地接收到品牌信息,更不用谈理解品牌理念和产品特征。

王高教授提到,虽然中国品牌已经在海外进行了大量推广,但在与市场建立联系,以及与本地消费者的沟通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彭家荣也提到:“推广是用钱就能做的事,但交朋友是要用行动和智慧去做的事。所以我觉得未来几年,在欧洲市场,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沟通会是主题。”他进一步建议,“我建议大家要和5个群体交朋友,建立信任,他们是:政府、顾客、投资人、协会和行业商会,以及海外人才。”

欧洲市场已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必争之地”,而这趟出海之路,也是一场关于合规、品牌与跨文化能力的长期考验。从体系化合规到本地化运营,从技术领先到品牌认同,中国车企的出海进化之路,需要的不只是产品和营销,更是对欧洲市场规则、文化逻辑的深度理解与融入——比如对隐私的重视、对可持续的承诺,以及对“慢即是快”的商业逻辑的尊重。

刘玥 | 文

刘玥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策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