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周五(14 日) 报导,在中国收紧稀土与部分半导体出口之际,欧洲车厂正向供应商寻求「中国零件替代方案」,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知情人士指出,多家车厂正要求主要零组件供应商寻找能永久替代中国来源芯片的方案,显示产业对供应链稳定性日益忧心。
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 主席、Schaeffler 动力与底盘部门负责人Matthias Zink 表示,车厂已开始询问如何在不依赖中国的前提下稳定供货。他说:「我们已看到一些迹象,例如车厂询问:『能否在没有中国依赖下供应?』」
此波转向发生在安世半导体(Nexperia) 供应链受阻后。荷兰政府上月接管安世半导体的荷兰业务,引发北京限制其中国工厂出口,造成低阶但关键芯片突然短缺,冲击多家车厂的生产节奏。
安世半导体遭封锁引发连锁效应车厂启动紧急因应
供应中断迅速蔓延。本田汽车(Honda) 因部分工厂停产下修全年获利预测;采埃孚传动科技(ZF Group) 与博世(Bosch) 放慢产线;福斯汽车与宝马(BMW) 成立任务小组抢购替代芯片,带动价格上涨。穆迪(Moody's) 供应链主管Sapna Amlani 指出,这起事件凸显「地缘政治决策能瞬间改变采购成本」,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结构性风险。
尽管部分货运传出已恢复,但安世半导体争端仍未完全落幕,使业界对后续供应情势保持高度警戒。
英飞凌(Infineon) 执行长汉尼贝克(Jochen Hanebeck) 指出,美国与中国的供应链正在逐步脱钩,欧洲则面临被两强挤压的局面。他表示公司在部分环节「已协助填补一些缺口」。
研究机构Omdia 估计,安世半导体在简易功能车用芯片领域占有逾20% 市占,其竞争对手包括美国业者安森美半导体( ON-US )、威世科技(Vishay)、Diodes 及日本罗姆株式会社(Rohm)。安森美表示,正与客户讨论如何在长期支援需求。
在各家任务小组会议中,车厂反覆提出的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做?」
离开中国供应链需3 至7 年电动化进程也遇风险
除了芯片,稀土供应也是车厂头痛的问题。稀土磁材对电动车马达与电池至关重要,而中国在稀土加工上近乎垄断,并过去多次以供应量调整作为杠杆。
Zink 表示,欲大规模降低对中国在芯片、电池与稀土的依赖,可能需3 至7 年不等。他并指出,这些挑战也暴露欧洲推动纯电车政策的脆弱性,因中国仍供应欧洲绝大多数电池,短期难以替代。
他主张欧盟应重新检视2035 年停售燃油车的计画,允许混合动力与增程式电动车继续销售,以降低过度依赖单一来源的风险并守住产业就业。
Zink 说:「不要觉得险峻的局势是假的,替代中国的电池与精炼产能在未来几十年都将十分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