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战略会大反思:承认变慢、全力出海、重投AI|36氪独家
6 小时前 / 阅读约9分钟
来源:36kr
理想汽车正经历压力,反思销量下滑等问题,调整车型、研发策略,加快出海节奏,加大AI投入,加快产品节奏,改变产品方法论,反思研发体系,明确出海布局,重投AI。

文 | 肖漫

编辑 | 李勤、杨轩

理想汽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时刻。今年10月,理想卖出31767辆车,同比环比都在下滑。在这之前,理想已经把今年能打的产品牌都打完了,新的纯电车型i8表现平淡,肩负起销量重担的i6虽订单高涨,但因产能瓶颈无法全力交付。而明年,显然是更激烈的战场。

36氪从多位产业人士处获悉,今年10月中旬,理想汽车在北京雁栖湖开了三天的秋季闭门战略会,对销量下滑、研发、产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而调整车型、产品和研发策略,以及加快出海节奏和加大AI投入力度。

战略会上,这家曾因节奏稳、判断准而在新能源车竞争前半程占据优势的公司,第一次在内部与外部同时承认“效率慢了”,产品节奏、组织节奏都难以匹配当前的竞争强度。美团CEO王兴(理想汽车董事)只参与了第一天关于产品、战略的讨论,发言并不多。

另一个深刻反思和复盘的重点业务是出海。理想在官方的出海节奏上屡次摇摆,一度锚定2028年,此前主要依赖平行出口,但眼下随着政策逐步收紧,海外销量大幅下滑。在AI上,理想早早就开始加大投入,但仍然需要交出更具说服力的结果。

理想正在进入一个必须重新校准的周期。

「承认变慢,低估小米」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们会出两次牌。我们的迭代频率相当于同行们看着我们的牌和我们打牌。”今年8月,李想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上曾公开承认效率变慢,这一问题同样是理想在秋季战略会上的反思重点。

理想认为,过去四年一次平台大迭代的节奏已跟不上当下的竞争强度,理想出牌变得被动。理想增程车型L系列被多方围攻,曾经创下月销超5万的L系列产品,如今已跌落至2万左右。理想两款纯电新车i8和i6在不同市场被夹击,理想i8和蔚来ES8、乐道L90、纯电问界M8等车型正面交锋,理想i6更是面对着小米YU7这一强敌。

i系列车型在2021年就已经立项,打磨了4年才推出,在“半年改款,一年换代”的汽车市场中,以慢打快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另外,36氪汽车获悉,理想“头号强敌”华为鸿蒙智行仅是明年规划车型就有25款,战况还在不断升级。

理想也没想到小米YU7的爆单升级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战况。包括理想在内,行业普遍认为小米汽车的入场时机晚了,但小米汽车两年两款爆品车型让其成为无法低估和忽视的对手。

理想调整的策略之一是加快产品节奏,从以前的四年一次的平台大迭代缩短为两年一次。配合这一产品节奏转变,理想已经在供应链大会上动员供应链伙伴进行配合。

理想做产品的方法论也要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36氪汽车,理想已逐渐认清现实,“过去李想比较抵触堆配置,以后是该卷就卷,不再做凑合的产品,做不到让用户惊艳的产品,就不要做。”

从理想i8上市后更改配置,到i6单一配置上市可以看出,理想已经逐渐回归“单品爆款”逻辑,聚焦单一配置并打磨至极致,这是理想擅长的方法论。

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理想决定将之后的车型区分度拉大,不再只靠配置区分,而是要靠设计定义区分。这意味着,理想可能打破家族化产品设计思路,不再走“套娃”路线,一个平台一个风格,不同车型的外观会有一定的差异化。

此前产品套娃的做法能够提高硬件复用率,但带来的问题是L系列四款产品分辨度低,“买L9的人觉得L6/7/8傻傻分不清楚,没有华为问界M9的尊贵感和区隔。”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战略会之后,研发体系也在常州同时开了一次会,反思研发体系的问题。

理想内部认为过去太强调研发费效比(费效比=投入费用÷产出效益‌,‌比值越低代表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如果收入下降,研发就要跟着压缩。一个现实事例是,去年理想MEGA失利后,理想动刀大幅裁员,这在内部很多人看来,这一举措不可解释,很伤士气。

理想正在经历低谷期,过度追求费效比会导致资源投入减少,速度变慢,进入恶性循环。在资源投入上,理想将逐渐淡化费效比,避免因预算问题影响人员和研发投入,在最近一次组织调整中,李想已亲自管理人力资源部,把控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

另外,理想研发技术部门正在酝酿成立一个独立体系,类似小米汽车近期成立的架构部(架构部为一级部门,能够直接向集团董事长雷军汇报工作),参与更多产品创新。

「过去依赖平行出口,全力出海晚了」

在两年前的战略会上,理想判断在相对长一段时间内,出海都不会是战略重心,可能在2028年之后才会郑重考虑出海,这之前以平行出口为主。而在今年的战略会上,理想反思“最大的失误是全力出海晚了”,接下来将全面加快官方布局节奏。

理想过去在出海业务上一直依赖平行出口销往俄罗斯、中东、中亚等市场,最高单月出口量能达到4000辆。36氪汽车了解到,一辆45万的理想L9平行出口到俄罗斯之后能卖到90万元,价格直接翻倍。

但今年以来,俄罗斯和中亚各个国家增加很多限制性政策。今年4月,俄罗斯颁布政策,要求从中国经由中亚国家中转、运往俄罗斯的平行出口车辆需要补齐各类税费。这意味着,中国的平行出口车将不再具备低通关成本优势。据悉,理想汽车的平行出口量已滑落至数百辆/月。

另外,商务部等四部门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含180天)的车辆,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这意味着,理想平行出口的线将被彻底切断。

理想在出海战略上踌躇不前的两年里,小鹏、零跑、蔚来等车企都将出海放在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出海是理想内部每年都会聊好几次的议题,但理想的出海战略一直未能明确。

理想曾在2021年搭建了30人的团队负责海外市场推广、海外战略分析等工作,但到了2022年初,这个团队就被调整至国内业务。

往后两年,理想汽车在“何时出海”以及“怎么出海”这两个问题上一直处于摇摆状态。李想本人曾在2023年公开表示“2025年之前不会做海外市场”,但在2024年2月,理想又称要以直营模式出海,而到了5月就决定将销售模式由全直营改为部分与经销商合作。

直到今年,理想才明确要重点拓展中东、中亚及欧洲市场,也随着布局了一系列出海举措,包括在德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开设零售中心等,产品上,理想2026年上市的新车型均将适配海外市场法规要求。

国外新能源车市场刚开始群雄逐鹿,理想汽车必须迎头赶上。

「重投AI,两年后推出第二代芯片」

有追求的车企都在聊AI,理想也不例外。在战略会上,理想花了单独一天的时间讨论要如何投入AI。这是理想战略会最后一天的主题,重点讨论了AI和第二代芯片,Y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陆奇参加了这一天的讨论,视频接入。

36氪汽车获悉,战略会上明确理想汽车将继续加大AI投入,尤其是推理算力的储备。

有知情人士透露,陆奇在会上提出“未来稀缺不是训练算力,而是推理算力。”根据最新数据,理想目前已有10EFLOPS的训练算力、3EFLOPS的推理算力,且推理算力还将不断增加。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理想每个月在算力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亿,理想也在迭代自研车载芯片。按照规划,其第二代芯片预计在两年后推出,和小鹏图灵芯片、蔚来神玑芯片不同,理想第二代芯片更侧重推理能力。

理想汽车自研的第一代芯片今年年初已经成功流片并回片,目前正在进行车载测试,预计明年将其部署在旗舰车型上并交付给用户。

据理想CTO谢炎透露,理想对自研AI芯片设计了一个新的数据流架构,其中模型竞争主要由数据驱动,而不是像其他架构那样由指令驱动,能够让芯片在运行时实现更高的并行度,更适合大型神经网络。

“与市场上最强大的芯片相比,在运行大语言模型时,它能提供2倍的性能,在运行视觉模型(如CNN)时能提供3倍的性能。”谢炎表示。

另外,战略会上还讨论了理想对AI的探索不能局限在产品和AI的融合,要对机器人、AI终端应用等方面做大量投入。

理想对AI探索过程的初期是汽车AI化,围绕人工智能在汽车产业的应用路径,思考如何将AI技术应用到各自的业务线中,找到更多AI落地场景。王兴在2023年的秋季战略会上就曾提出,大模型与车机端理想同学的结合,并不能真正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

汽车AI化只能让理想成为一家懂AI的汽车公司,无法成为“AGI时代的终端企业”。

理想对AI的探索布局需要更宽、更深。在2024年的秋季的战略会上,理想管理层已经讨论过自研智能眼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今年6月,理想成立“空间机器人”和“穿戴机器人”两个新的二级部门,但在汽车产品之外,理想还未发布任何AI硬件产品。

理想的整体节奏还在调整当中。但从此次的反思与战略校准中不难看出,理想正以更敏捷的产品和战略节奏、更坚定的AI和海外投入重塑竞争力,为下一阶段的市场鏖战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