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些车企对造车有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位:他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造一台“带轮子的智能手机”。但他们忘了,手机死机只需要重启,汽车死机却是要命的。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当汽车发生事故时,人没什么大碍,车门却打不开了,你只能眼看着汽车爆燃。
这几年,汽车发生电池爆燃或撞击后车门打不开的问题时有发生,引发大众关注。去年11月1日,据当地媒体报道,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发生了一起严重车祸:一辆特斯拉Model S 轿车冲出路面,撞到一棵树后起火,5名乘客不幸身亡。
最近,事故遇难者家属起诉了特斯拉公司,认为特斯拉“有缺陷的”隐藏式门把手在断电后无法打开,导致乘客被困在车内烧死。由于当时五名乘客都处于醉酒状态,这场官司将会是一场拉锯战。关键争议点就在于,发生碰撞后五人是否清醒,车门开启装置是否失灵而导致他们无法逃生。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发生车祸的特斯拉汽车。(图/Dane County Sheriff's Office)
特斯拉开创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正在为其带来越来越多的抱怨和诉讼。今年9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启动了对2021款特斯拉 Model Y隐藏式门把手的调查。有多起投诉来自家长,他们在日常驾车时无法通过门把手打开车门,不得不砸破车窗救出孩子。
NHTSA启动调查不久,特斯拉高层向媒体表示,特斯拉正在考虑“将目前分离的电子和手动门锁机制整合到一个按钮中,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得以更直观地操作车门”。这无意中证明了一点,即一些车企关于车门把手的设计,最大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能让乘客更直观地找到开门装置,更快捷地打开车门。
那么,传统门把手在任何时候都能打开吗?也不是。如果控制车门的中控锁失灵,车门一样拉不开。但传统门把手最大的优势在于,它非常直观,把手永远在显著位置,车外的人一伸手就可以握住它往外拉,完全符合人类使用门把手的习惯,不需要再去研究“怎样把门把手弹出来”。

传统的门把手通常便于打开。
尽管车企们往往不愿意承认,但隐藏式门把手代表了一种新的汽车设计理念: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是第一考量的,更重要的是极简主义的科技感。例如,隐藏式门把手的宣传策略,总是会说它的设计如何贴合车身曲线,降低了多少风阻、提高了多少续航里程,至于它怎么打开,可能需要在隐藏式门把手上方贴一张温馨提示——“按这里弹出门把手”。
为了所谓“极简美学”和那微不足道的风阻系数,隐藏式门把手所放弃的,是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最底层的逻辑——安全性和可靠性。门把手不应该是花里胡哨的装饰品,它应该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现在,新的强制性规范终于来了。工信部今年9月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特别指出“本文件针对汽车车门外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新增了相关要求,从而提升救援的便利性”。在最新的GB7258新国标征求意见稿中,也要求所有汽车都必须在车内外配备机械释放的门把手。
汽车门把手事关救援安全,可以用一纸文件来规范。但汽车内部还有更多功能的设置,也被这种新的设计理念颠覆,使得汽车逐渐变成一种被极简主义美学统一的、乏味的电子产品。

克莱斯勒Airflow,其内外门把手都非常直观。
极简主义审美从车外侵入车内后,首先被取消的就是实体按键。
中控台上的按键消失了,整个汽车座舱变成了一个“毛坯房”加一个超大iPad。车企宣称这是最高级的科技感,但它们没告诉你,这其实也很廉价——用一块屏幕取代那些独立开模、带背光、带阻尼的物理按键,成本降的不是一星半点。
最要命的是,去掉实体按键是违背驾驶直觉的。汽车工业耗费了100年,才让驾驶员建立起一套完美的肌肉记忆:你的手不需要离开方向盘,你的眼睛不需要离开路面,就能通过触摸,精准地找到空调按钮和音量调节按键。
现在的很多新车型,这些功能被归入二级、三级甚至四级菜单,不能一下子找到。
试想一下:在高速公路上,当你发现前挡风玻璃突然起雾,你要么低下头,在反光的中控屏上滑动、寻找那个小小的图标;要么像个傻瓜一样,在明明一个按钮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声唤醒那个反应迟钝、时常智障的语音助手:“你好,××,打开除雾模式。”“你好,××,打开空调。”
假如这块万能的中控屏失灵,死机或黑屏(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避免吧?),你将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别说调不了空调和音量,你可能还看不到时速表,只能两眼一抹黑往前开。

汽车内饰设计正在变得越来越雷同。(图/图虫创意)
这些新功能不仅难用,也可能带来危险。所以,GB7258新国标征求意见稿第二条规定:转向灯、喇叭、挡位、除霜除雾雨刮、车窗、智驾激活等重要功能,必须有实体的操纵件。
这条规定对特斯拉那种“按键转向灯”和“屏幕换挡”的“脑洞”设计判了死刑。今年焕新版Model Y上市后,特斯拉又把实体的转向拨杆装了回来。但这款车依旧保留屏幕换挡设定,没有实体的换挡拨杆或按钮。
极简主义的科技美学还导致了设计的趋同。所有品牌都在学习“大屏幕+无按键”的套路,汽车内部布局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品牌辨识度,乏味至极。
而以往的汽车内部设计是百花齐放的。尤其是仪表盘和中控台,车企各显神通,打造独特风格的驾驶舱。标致汽车那一排金属质感的钢琴按键,MINI COOPER的圆形中控屏和飞机拨杆式按钮,沃尔沃既直观又幽默的人形空调按钮,奔驰汽车位于门板上的座椅调节按键……这些经典设计已经成为各个汽车品牌的标志。
现在,这种个性化设计似乎被抛弃了,市场上流行的是一体化设计,从外形到内饰,如果遮住车标,你很可能分辨不出这是哪个品牌的车。

沃尔沃汽车的人形空调按钮。
如果仅仅是内饰和一些非驾驶类功能也就罢了,现在一些车企连驾驶踏板也要进行简化,试图用一个踏板解决加速、减速和刹停。因为单踏板模式具有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能够进一步提升续航。
这可能是当代汽车最具颠覆性的设计,也是最反人类直觉的设计。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驾驶员被训练出来的核心安全本能是什么?是油门踏板加速、刹车踏板减速。这应该是两套独立的系统,分别对应go(走)和stop(停)。
而单踏板模式强行将刹车踏板的“减速”功能融入油门踏板的“抬起”动作。在紧急情况下,一个司机本能地抬起油门、去踩刹车时,他可能因为逻辑错乱,而在慌乱中再次踩下那个他以为是刹车踏板的油门。
更离谱的是,通过单踏板模式来减速,刹车灯不一定会亮起,后方车辆可能无法判断前车的行驶状态,导致追尾事故发生。2025年,工信部通过《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其中规定,强能量回收必须亮刹车灯,并且禁止车辆默认启动单踏板模式。
而这次的新国标征求意见稿,也给了“单踏板”致命一击:松开加速踏板后,汽车的减速度不得大于0.08g。这意味着什么?靠“松油门”来实现强减速(刹停)的单踏板模式,从此将不合法了。
那些习惯了“单脚走天下”的“黄金右脚”,现在必须重新学会把脚移到刹车踏板上。

单踏板模式启动按钮。
回顾汽车制造史,今天一些车企对造车有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位:他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造一台“带轮子的智能手机”。
这背后,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业哲学。
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其信条是“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迭代,打破陈规)。一个App闪退了,一个系统出bug了,没关系,下一个OTA补丁升级就好。在科技行业,bug是常态,迭代是美德。
而汽车工业的每一条规范,都是用血写成的。一个bug——无论是转向失灵、刹车失效还是车门打不开,其代价不是用户流失,而可能是家破人亡。
因此,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压倒一切的造车原则。前者衡量的是汽车在避免事故(主动安全)和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被动安全)的能力,后者衡量的是汽车在长期使用中不出故障的能力。
今天的汽车品牌会花多少时间来介绍这两大能力?在很多新车型的发布会上,造车者会长篇大论地吹嘘他们的屏幕有多大、芯片算力有多强、音响有多少个喇叭、车机系统有多流畅、座椅有多舒适、织物有多高级,完完全全把汽车当成一个“智能娱乐终端”来宣传。
这些新花样对于驾驶体验和乘坐体验来说当然重要,也值得通过智能科技去创新,但那些最基础却最不性感的东西,才是一辆车的灵魂。

1986款福特Taurus,门把手被设计成黑色,与整车的红黑配色相得益彰。
一个或许不太美观、凸出来的车外门把手,可能会增加一点点风阻、减少几十公里续航,却不会因冰雪冻住开不了,也不会让车外的救援人员犯难。
一个简单的物理按键,就是一个单功能的机械部件,它看起来不酷炫,却是最直观、最高效的设计。而集成在触摸屏里的诸多功能,则是将所有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
而且,其中有一个巨大的话语陷阱,似乎汽车设计只能往极简主义的方向发展,以往汽车的设计,无论是外露式门把手、传统踏板还是各种物理按键,都是落后的代表。
传统的汽车设计,难道真的无法进行迭代,非要完全取消?这与其说是一种无可置疑的趋势,不如说是一种偷懒和节省成本的标新立异。
只有被用户和市场不断“毒打”,车企才有可能重新回到正途上。前几年,大众汽车在一些新能源车型上使用触控屏和触控滑动条,还把方向盘的物理按键换成触控面板,既不实用,也不美观。今年大众汽车CEO托马斯·舍费尔终于承认以往的做法错了,将把最常用、最重要的物理按键还给用户,“车就是车,不是手机”。
汽车本质上是一个载具,它的第一使命,是安全地将人类从A点运送到B点,确保人类在这段车程中可靠地使用各种功能。随着各种性能的不断提高,现代汽车获得了更快的速度、更大的马力,安全性和可靠性也理应达到更高的标准。
我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内饰豪华但找不到实体按键、外表精致但随时可能打不开车门的“茧”,而是一辆真正值得托付生命的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