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微博,看到极越汽车的CEO夏一平还在工作,顿时泛起了同情心。
为什么同情?有几点原因。
作为一家独角兽,极越的资金已经断裂1年了,而夏一平团队还在坚持,还在处理产品售后。用户给他留言说“平哥还在啊”,他回复“一直都在啊”。
有人会说,你在同情什么?公司没钱了,但给用户提供售后,不是天经地义吗?是天经地义。但我要强调的是,这是大股东、控制人的天经地义。夏一平有什么必须留下的理由呢?
说得通俗点,他只是职业经理人(CEO)。
即便他现在还是小股东,尽到小股东的出资(及相关)责任后,他完全可以离职,那么义务就完成了,没必要继续陪跑1年,去收拾这烂摊子,更没有责任去弥补大股东的决策后果。

过去一年,极越的业务进展
毕竟,这公司控制人是吉利系的(浙江吉利产投),2025年调整后由它全资控股。如果把极越比作小孩,他的亲爸爸是吉利,夏一平最多是舅舅。
极越欠钱、欠薪也好,需要维护售后也罢,他又有多大关系呢?因此,仅从这个角度看,我挺欣赏这位CEO的,有创业者那种负责、不服输精神。
同时,我也想提醒大家。大企业高管创业,如果是独立创业,要谨慎依附大公司。可以依附,但是你必须持大股。不管巨头出多少钱,出大头还是小头,你都必须持大股。
风险投资的利益机制,是有道理的:作为投资人,就是出大钱,占小股。
很多创业者会觉得,人家出的钱多,那么就按出资持股。如果你想去这家公司打工,那么可以考虑——不仅可以拿高薪,还能占个小股。
但如果你是抱着创业的想法去,那我明确告诉你:不管过程中你多成功,那都是一时的,最终你都会难逃失败。
这个道理很浅显,也是常识,但知行合一很难。你看,夏一平也是很有经验的创业者,2015年加入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摩拜被美团收购后,他从摩拜离职。
他以小股东的姿态加入极越,我是不太能理解。尽管极越也曾经很成功,也是估值超130亿的独角兽,但结局是遗憾的。
至于原因,我还是那句话:这个利益机制就有问题。创始人必须是大股东,就算吉利出了大钱、大资源,也只能当小股东。
吉利这种大厂,你真的要想明白:你们当大股东,事是成不了的。
创始人的认知+时间是最贵的,他们是真正操盘者,只有让他们成为“权责利”的第一人,创业才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如果他们不是“权责利”的第一人,会发生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出了大问题,和我什么关系?我又不是第一责任人;出现大机会,和我什么关系,分到我口袋里能有多少钱?
有人说,极越资金链断裂,是因为CEO缺乏经验,他是第一责任人。
其实这锅甩得不准确:和能力没啥关系,因为利益机制开始就错了。
如果我是他,我会思考:大老板是吉利,公司缺钱这个事,我尽到提醒义务就行了。真正缺钱了,吉利这么大的公司,他有出资责任。到时候没钱了,他会打钱——这是大股东的事,我操心这些干吗呢。
再举个更通俗的例子,小孩没有生活费了,亲爸爸要尽抚养义务,你要求他舅舅出生活费,是哪门子道理?
夏一平也提到一些关键事实。2023年战略会上,他向股东等多方提醒:2024年,极越会亏损70亿-75亿。作为大股东,你既然听到了就要去准备钱。
你难道还想让夏一平去融资?说句难听的话,这公司又不是他的,是死是活,他负小责任,他有什么破釜沉舟的勇气,去融资、拯救这艘即将沉没的巨轮?
所以,极越这个事更说明一个道理:和大公司绑定创业,利益机制要特别明确。如果你是创业者,不管对方出多少资源、资金,你要占大股。
不要尝试去违背规律,想着先抱大腿再独立。首先,它大概率很难成功;其次,就算你侥幸成功了,那更可惜——你贡献最大却不是大股东,你的胜利果实,也会被别人摘除。
最后说一句,极越汽车还有一定翻盘的可能。11 月 24 日,它的关联公司——上海集度发起预重整,核心目的是通过司法程序引入新投资方。
我希望,新资方进来后,可以把利益机制改一改。大家觉得呢?留言区欢迎评论。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