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通团队暴走数万步逛完今年的广州车展,说实话,这届车展的新鲜度,甚至还不如一些还没正式发布、但已在网上掀起讨论的“预告车型”。
根据《晚点 Auto》的报道,问界汽车明年将有一系列产品动作:除了问界 M9 的改款之外,还将推出全新车型 M9L 和问界 M6。报道进一步指出,问界 M6 预计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并且明确“不会取代问界 M5”。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该报道已被删除,相关信息也非官方渠道发布,其真实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截图:晚点Auto公众号
不过在一周前,疑似问界 M6 的路试谍照就已经曝光,其车身尺寸介乎于问界 M7 和问界 M5 之间。全新 SUV 的目的很显然,就是意在填补两者之间的市场空白,关于整车价格、技术、配置,我们参考问界 M7 和问界 M5 也能有个初步印象。
完善产品线,是车企实力变强之后的常规操作。
问界 M6 的登场,意味着问界终于打出了“5、6、7、8、9”这副“顺子”。然而在牌局之下,真正的悬念在于:M6 究竟是来“通吃”市场,还是来“内卷”兄弟车型?在 M5 与 M7 的定价夹击下,它能否避免左右互搏,真正成为问界旗下的又一“国民神车”?
去年,2024 款问界 M5 与问界 M7 的价位区间并未形成明显空白,反而存在高度重叠(M7 售价 24.98~32.98 万元,M5 售价 24.98~27.98 万元)。面对如此紧密的价格带,官方主要通过定位进行区隔:M7 侧重家用舒适,M5 则主打运动操控。
鉴于国内车市中注重家庭出行的用户占据主流,问界 M7 的销量始终压过问界 M5 一头。
而从今年开始,问界汽车似乎有意重塑这两款车的市场定位。

图源:电车通摄制
最显著的信号来自价格:2026 款问界 M7 的起售价已设定在 29.98 万元,而 2025 款问界 M5 的顶配价格则锚定在 24.98 万元,二者之间被“强行”划分出一个五万元的价格空档。
这一操作的核心目的,正是为问界 M6 上市预先铺路 —— 让其承接“25 万级家用 SUV”的定位,接过此前 M7 对标理想 L6 的“接力棒”。
因此,问界 M6 的产品策略已经足够清晰:聚焦 25 万级的家用 SUV 市场,提供增程版、纯电动版双动力,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及零重力座椅等舒适性配置。
毫无疑问,24.98 万起的理想 L6 无疑是问界 M6 最直接的对手。
2024 款问界 M7 在当年就起到对标理想 L6 的关键作用,两者同样聚焦“大五座+增程+家用”的定位,在这一细分市场展开了贴身肉搏。
2024 年的年度销量数据显示,问界 M7 以 193342 辆的累计销量,略高于理想 L6 的 192257 辆。
看似是问界 M7 刚好压了理想 L6 一头,但需要注意的是,理想 L6 于去年上海车展才正式上市,整个第一季度均无交付数据,实际有效竞争周期短于 M7。
这一潜在的竞争压力,促使问界必须重新审视自身产品线的布局与节奏。

图源:电车通摄制
根据最新的销量数据,问界 M7 在 10 月份售出 16071 辆,理想 L6 售出 9680 辆,加上理想 i6 的 5775 辆,两者的销量差距仍然不明显。
可以预见,问界和理想的竞争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只是在 25 万级 SUV 这一细分市场中,问界 M6 将正式接棒,与理想 L6 正面抢市场。
经过几年的发展,问界和理想对家用 SUV 受众的用车场景足够了解,即便一方研发出差异化优势,另一方也会及时跟进,很难做到长时间拉开差距。
因此,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点的对抗,而是体系力的综合较量。
一方面,智能化体验已成为销量基石。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生态已经是问界的传统强项,而理想也在持续投入自研,例如‘理想同学’智能体和VLA司机辅助驾驶技术。关键在于,谁能将技术转化为用户日常驾驶中感知最强、最稳定的体验。
另一方面,品牌形象需要塑造出差异化认知。问界凭借华为技术背书,成功树立了“科技领先者”形象,这不仅吸引了家庭用户,也覆盖了众多追求前沿科技的消费者。相比之下,理想深耕的“移动的家”理念虽定位精准,但在科技感与先锋形象的营造上稍逊一筹。

图源:问界汽车官方
这一优势也直观反映在高端市场:问界 M7、M8、M9 在各自价位的销量表现普遍优于理想同价位的 L 系列车型,而理想目前仅有 L6 一款车型表现坚挺,产品阵容的抗风险能力与市场厚度面临考验。
换句话说,问界 M6 固然可以凭借其智能化体验与品牌形象,在 25 万级市场对理想 L6 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然而,要想在这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中最终胜出,问界还需要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华为技术不再是独家秘籍时,问界 M6 的终极护城河究竟是什么?
若将视野从问界品牌本身,提升至整个“鸿蒙智行”生态来看,问界 M6 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与 M7 当年截然不同,其市场说服力恐怕也难以简单复制 M7 的成功路径。
核心原因在于,当前消费者正变得愈发务实和理性。他们固然认可华为技术的价值,也愿意为鸿蒙座舱的流畅体验、华为智驾的稳定表现与途灵底盘的扎实质感买单。与此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华为技术”并不等同于“问界独家”。
如今,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品牌已远不止鸿蒙智行旗下的“四界”,加上明年将推出的“境”系列、传祺“向往”系列、阿维塔、深蓝、岚图、方程豹等品牌,均在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上与华为展开了技术合作。

图源:电车通摄制
具体到竞争白热化的 25 万级 SUV 市场,智界 R7、阿维塔 07、岚图 FREE+ 等车型,均已配备华为相关核心技术。这使得问界 M6 面临的,是一个技术差异化优势被大幅稀释的战场。
更重要的是,华为“科技豪华”的标签在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能够提供充足的品牌溢价,但对于 25 万级市场的家庭用户而言,他们更看重与实际用车场景紧密相关的实用属性:第二排的乘坐舒适性、后备箱能否轻松容纳婴儿车与全家行李、是否配备便捷的儿童安全座椅接口、续航与油耗的稳定性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是决定他们最终买不买单的关键。
回看鸿蒙智行的市场表现,主攻 25 万内 SUV 市场的问界 M5 和尚界 H5,其 10 月份销量数据(前者 2787 辆,后者 6284 辆)确实不够出彩。
尤其是尚界 H5,上市 43 天交付过万的成绩,与预售阶段突破 16 万辆的小订订单形成强烈反差,而且据《雷峰网》报道,尚界高层曾为 H5 设定首月交付 5~8 万辆的目标,且要求其在销量榜上登顶。显然,尚界 H5 的市场表现远未达到官方预期。
不过,电车通对问界 M6 的市场前景仍持谨慎乐观态度。这种乐观并非基于华为技术,而是源于更现实的判断:问界品牌是目前鸿蒙智行体系内产销能力最强的“一界”。

图源:问界汽车官方
还记得,为了应对问界 M8 的订单(上市 4 日订单突破 5 万辆),问界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支持其产能迅速爬坡,在 6 月实现了单月交付超 2.1 万辆的成绩,并且当时积压的订单仍超过 7 万辆,这样的消化能力堪比传统大厂水平。
在竞争趋于同质化的市场中,可靠的产能、成熟的供应链和高效的交付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可感知的硬实力。只要问界 M6 能依托这一体系优势,确保配置兑现度与交付效率,它便有望在“华为技术背书+实用属性+交付保障”的多重加持下,突破重围。
现在,新势力们已经将重磅产品放在第二季度的大型国际车展上发布,通过展会的流量红利与传播势能,最大化产品宣传的时长与有效性,抢占全年市场的核心话语权。
问界对问界 M6 的期望,必然是想复制问界 M8 的市场热度。毕竟,问界 M8 凭借“更实惠的科技豪华”策略,打破高端 SUV 市场的格局,快速登顶大型 SUV 市场销量榜。问界显然希望 M6 能延续这一逻辑,在 25 万级紧凑型 SUV 市场复刻这一成功公式,成为品牌在主流市场的“流量担当”。

图源:电车通摄制
正如前文所提及,问界 M6 自带鸿蒙智联、华为智驾等家族核心优势,更能借助问界 M7 积累的市场口碑,堪称“含着金钥匙出生”。然而,25 万级 SUV 市场早已是群雄逐鹿的红海:除了理想 L6 之外,特斯拉 Model Y、小米 YU7、乐道 L90 等一众竞品从不同维度构建竞争力,直接将消费者的选择阈值拉至新高。
当这个细分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问界 M6 真正要攻克的难关是“在同质化竞争中,给挑剔的用户一个无法拒绝的精准选择”。
这意味着,问界不能简单照搬 M8 的成功路径,而是既要守住华为技术、鸿蒙生态的核心壁垒,更要敏锐捕捉市场的竞争强度与用户需求的细微变化。唯有如此,问界 M6 才能避免重蹈此前同价位车型的覆辙,在主流市场真正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