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亿独角兽被曝停摆,魏建军放弃智驾“亲儿子”?
2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凤凰网
毫末智行被曝全员停工放假,赔偿方案未公布。其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曾是国内首个实现自动驾驶技术量产的企业。长城汽车正调整战略,加大与外部智驾供应商合作。长城汽车前三季度增收不增利。

一则全员停工放假的传闻,将身为自动驾驶独角兽的毫末智行推到公众的聚光灯下。

近日,据新浪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毫末智行突发通知,告知员工11月24日(周一)起不用到岗上班,赔偿方案尚未公布。

事实上,毫末智行的经营压力或早有端倪显现。2024年以来,毫末智行就曾频频传出经营困难、裁员以及多位高管离职之类的消息。

据了解,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其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曾是国内首个实现自动驾驶技术量产的企业。天眼查显示,其实际控制人为长城汽车的掌舵者魏建军。

然而,随着智能驾驶赛道研发投入持续高企、商业化落地进程不及预期,长城汽车的战略布局逐渐调整,开始将资源向元戎启行等外部智能驾驶供应商倾斜,这一转变进一步挤压了毫末智行的生存空间。

而在“亲儿子”毫末智行传出停工消息之际,长城汽车当前也面临着一定的业绩压力。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35.82亿元,同比增长7.96%,但归母净利润为86.35亿元,同比下降17.2%,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

估值80亿“独角兽”,被曝全员停工放假

日前,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没有公告、没有解释,只有HR口头传达”的情况下,毫末智行突然通知全员,自11月24日起全员无需到岗打卡上班,赔偿方案尚未公布。

公开资料显示,毫末智行的问世,始于长城汽车对未来的前瞻性布局,其前身为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前瞻部,于2019年从长城汽车独立。

对于毫末智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一度寄予厚望,亲自为其站台,并称其为"集团智能化战略的核心载体"。

从股权结构来看,天眼查显示,魏建军是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于该公司的最终受益股份比例达37.02%。

作为长城汽车孵化的智驾公司,毫末智行成立不久便迅速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毫末智行已完成数轮融资,获得美团、高瓴、中银投资等投资方的青睐。

在胡润研究院6月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上,毫末智行以80亿元的估值,位列第1104名。

在商业化方面,2023年,毫末智行发布HP170、HP370、HP570三款千元级智能辅助驾驶产品,预计将在2023年和2024年先后上车。

其中,HP170是3000元级的高速无图NOH,可以实现行泊一体智驾;HP370是5000元级的城市记忆行车与记忆泊车;HP570是8000元级的城市全场景无图NOH产品,未来将在100+城落地。

2024年4月,毫末智行又与高通技术公司合作推出基于最新一代Snapdragon Ride™平台(SA8620P)打造的面向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AD)功能的智驾解决方案——毫末HP370。

去年11月末,在毫末智行成立五周年之际,公司董事长张凯和CEO顾维灏在内部信中宣布,公司智能驾驶产品已落地搭载超过20款车型,用户智能驾驶里程突破2.5亿公里。

“这些年,我们取得了成绩,但也正面临巨大挑战”,但在这封内部信中,张凯和顾维灏也坦言,“进入2024年,自动驾驶赛道依旧火热,智驾市场也已经进入你死我活的竞争期。稍有不慎,我们就会落后。挑战会层出不穷,唯有迎难而上。”

去年11月,毫末智行传出遭遇经营困难并出现人员调整、裁员等情况。

此后,公司陆续有多位高管离职,包括技术副总裁、产品副总裁、智行品牌官等。今年6月,董事长张凯也被传离职,后续张凯否认离职传闻。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年9月,毫末智行甚至还传出员工讨薪的消息。据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其CEO、董事长、人事等高管被多名员工接连在公司大群内@讨要欠发的年终奖,并得到了数十位员工的声援,但高管们未作出回应。

据新浪科技,有知情人士向其透露,目前毫末智行约有200余名员工,对于停工后会发生何种调整,目前公司内部也没给出具体说法,可能是完全解散,也可能只是暂时停工,但复工日期还不清楚。

加大智驾对外合作,长城“亲儿子”成“弃子”?

尽管毫末智行被外界视作长城汽车的“亲儿子”,但在智驾业务布局上,长城汽车并没有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相反,长城汽车近来不断向元戎启行等外部供应商倾斜资源。

据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元戎启行主要为长城提供端到端智驾技术方案,全新蓝山、全新高山的辅助驾驶技术方案都源自元戎启行。

在去年的全新蓝山上市发布会上,魏建军面对员工说长城智驾是第一梯队时,称“把梯队去掉,我们现在就是第一”,足以看出长城汽车高层对元戎启行的认可。

去年11月,元戎启行还拿下了由长城汽车独家投资的1亿美元C轮融资。

今年7月,又有消息称,长城汽车相关主体公司计划再向元戎启行进行一笔投资,预计投资8至10亿元人民币,资金将主要用于购买算力卡,获取算力资源。

除与元戎启行合作外,长城汽车还引入了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为其平价车型开发智驾方案,该方案将率先应用于哈弗、欧拉等主力车型。

经济观察报此前报道指出,长城汽车之所以加大与外部供应商的合作,是因为毫末智行在技术和战略布局上存在问题,导致其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多次“跳票”,连带影响了长城汽车的高阶智驾落地计划。

而毫末智行的突然“停摆”,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困境,更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的缩影。

据新浪旗下次世代车研所今年9月发布的文章,2025年以来,国内自动驾驶行业领域已有2家企业遭遇破产清算,2家企业面临破产重整。此外,10家主流自动驾驶企业陆续发布的2025半年报中,只有2家实现盈利,仍有8家处于亏损状态中。

同时,资本对辅助驾驶赛道的热度也在明显降温。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长城汽车选择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务实的战略选择。

事实上,长城汽车的前述调整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放弃全栈自研的思路,转而与头部智驾供应商展开合作。比如,奇瑞牵手轻舟智航,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合作伙伴里也频繁出现外部供应商的身影。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毫末智行为代表的整车厂旗下自动驾驶公司陷入困境,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看,其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未能形成有效的自我造血能力。

从外部环境看,行业已进入深度整合期,车企普遍收缩资源、聚焦投入回报。一个技术迭代滞后、商业突破有限的项目,难逃被放弃的命运。

长城汽车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毫末智行被 传“停摆”之际,长城汽车当前也面临着一定的业绩压力。

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1535.82亿元,同比增长7.96%,销量突破92.34万辆,同比增长8.15%。

然而,在营收和销量规模均持续扩大的同时,长城汽车的盈利能力却有所下滑。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归母净利润为86.35亿元,同比下降17.2%。

其中,第三季度,长城汽车的单季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降31.39%至22.98亿元。

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营业总成本同比增长10.25%,达到1472.27亿元。

其中,销售费用从去年同期的62.43亿元升至79.48亿元,同比增长27.32%;研发费用为66.36亿元,同比增长7.05%。

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0.76%下滑至18.4%,同比下降2.36个百分点;净利率从7.33%降至5.62%,同比减少1.71个百分点。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近几年,长城汽车的毛利率表现也不稳定。2018年至2024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16.69%、16.22%、17.21%、16.16%、19.37%、18.73%、19.51%,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对于三季报的表现,长城汽车在财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量和营收的同比增长,同时因加速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模式,以及加大新车型、新技术的上市宣传及品牌提升,投入增加导致收益波动。

据新浪财经,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渗透率为28.2%,远低于比亚迪超过95%的水平。今年前10个月,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2.46万辆,占比约30.4%,也低于50%左右的行业均值。

同时,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虽持续增加,但与行业领先企业相比仍有差距。前三季度,长城汽车66.36亿元的研发费用规模,远低于比亚迪同期437.48亿元的投入。

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长城汽车的整体进展也与行业头部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新浪财经,华为已在城区NOA实现全国无图覆盖,特斯拉在高速NOA领域表现稳定,比亚迪则通过“天神之眼”系统将智驾功能下沉至10万级车型。

而长城汽车则主要强调“实践导向”,主打高速NOA和基础智驾功能,尚未大规模推广城市NOA,技术迭代相对保守。

有分析认为,高端智能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盈利效果。而这种转型的滞后性,不仅影响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也可能对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构成一定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是长城汽车近年来重点培育的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海外累计销售33.42万辆汽车,同比增长3.06%,占总销量的36.19%。

然而,受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要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长城汽车的海外扩张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有关长城汽车的后续发展,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