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否定三年来的理想,要做回创业公司
16 小时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凤凰网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回顾业绩,否定职业经理人治理体系,重回创业公司管理模式。理想汽车面临产品竞争力和财务压力,未来将从具身智能角度打造产品,计划2026年全系采用800V高压平台。

“我们坚定地回到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以此来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

文丨龚方毅 赵宇

编辑丨龚方毅

- 大家好,我是李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业绩电话会议。 首先我来回顾一下理想汽车的一季度表现……

- 大家好,我是李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业绩电话会议。今年 7 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接近 50%……

- 大家好,我是李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业绩电话会议。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 50.3%……

- 大家好,我是李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业绩电话会议。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 大家好,我是李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业绩电话会议。首先回顾下理想汽车一季度的表现……

- 大家好,我是李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业绩电话会议。2025 年二季度,我们共交付新车超 11 万辆……

- 大家好,我是李想。

2025 年三季度,也是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季度,我们经历了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

以上是 2024 年一季度至今,理想汽车董事长兼 CEO 李想所做的季度业绩电话会开场。最后一条是他今天(11 月 26 日)做的最新开场,基本是他做主旨发言以来最沉重和严肃的一次。

李想几乎否定了理想过去三年向 “职业经理人” 治理体系转型的尝试,认为那是 “变差的自己”,2025 年四季度起坚定回到 “创业公司” 的管理模式,并把这一调整作为公司进入第二个十年要做的三个关键决定之一:组织、产品和技术。

过去三年,我和创业团队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逼迫自己接受各种变化。但是,我们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而英伟达和特斯拉今天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最擅长的方式?

我们认为,他之所以这一次把业绩会开得像技术发布会似的,也是因为理想在产品竞争力和财务表现上连续承压:销量环比下滑 16%,毛利率降至 16.3%。而因为计入了 MEGA 召回产生的预估成本,理想净亏损 6.2 亿元,第一次输给零跑。

若剔除 MEGA 召回支出影响,毛利率为 20.4%。由此计算,此事件导致理想三季度损失毛利约 11.2 亿元。有分析师提问为何四季度宣布的召回记在了三季度,理想 CFO 李铁说 “我们认定此事为期后调整事项,需要在最近季报中预提,因此在三季度确认这笔费用”。

谈及未来发展,李想觉得公司不应该陷入汽车行业的红海竞争,与其他厂商拼配置和参数,而是应该跳出来,从具身智能的角度思考如何打造汽车产品,并据此展开讲了他对技术路线、产品形态的思考。他依然想淡化理想汽车公司的属性,强化科技公司的属性。但这一次,具身智能取代人工智能,成为他对公司未来的重要定义。

不过,分析师在提问环节更多还是在追问:接下来产品怎么做、如何应对购置税补贴退坡、四季度财务表现是否还会受召回事件影响。而与我们交流的分析师在担心,首销期 i6 的放量是否也会影响四季度毛利率。

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说,国内电动车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过程中。短期内,购置税退坡会引发 2025 年底的 “翘尾效应” 及 2026 年一季度的销量回调,但理想对长期趋势保持乐观:预计 2026 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 55% 至 60%,高端市场渗透率会超过 60%。

今年 i8 赶上了乐道 L90、三代 ES8、特斯拉 Model Y L 等竞品车型同期上市,没能占优,明年又有一批同级新车要发,竞争烈度只增不减;i6 上市初期即放量,但产能拖累交付,可能影响后期订单连续性;L 系列则是到了必须要改的阶段。

对此,马东辉也在业绩会上提前释放了一些信息,比如 L 序列的外观,在保持经典家族设计语言的同时作 “代际” 改动、内饰会增加豪华感、核心配置下放到所有入门车型……此外,理想计划 2026 年全系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和 5C 超充电池,并累计建成约 4800 座超充站,其中高速站比例超 35%。像他们在上季度业绩会讲的,很清楚同行的产品迭代速度超过自己,“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会出两次牌”。所以从产品到营销,理想都要作出改变。

外界常批评华尔街的短视,总是呼吁要把眼光放长远,但在一个剧变的市场中,只盯着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的终局而看轻当下的过程,会陷入另一种危险的形式主义。

人们很难想象 2018 年的特斯拉会有今天的地位,预见 2021 年的比亚迪能在次年销量超过特斯拉 —— 当然,也难料全球第一今年会如此承压。

今天,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都在谈 AI、算力、人工/具身智能……似乎对于摘掉 “汽车公司” 标签、套上 “科技公司” 标签这件事情难自禁。但那些值得被效仿的榜样,都经历过极限施压,甚至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它们知道周期的力量。

讲常识,往往煞风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