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车巨头转型众生相:比亚迪主动刹车,吉利靠做减法赢麻了
12 小时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36kr
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市场变存量。广汽、吉利、比亚迪、长城四大车企给出不同答案。广汽“番禺行动”提效但销量下滑;吉利“一个吉利”聚焦整合获增长;比亚迪主动刹车转向海外;长城多品牌协同待验证。

一年前的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市场由增量变为存量。

市场压力之下,四大本土车企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广汽的“番禺行动”背水一战;吉利“台州宣言”进行资产盘整;跑在最前面的比亚迪,反而主动踩下了刹车;而长城的“ONE GWM”,则试图在复杂的迷宫里找出一条出路。

一年时间,足够让口号接受现实的检验。

2025年,吉利的“一个吉利”计划吃到了整合的红利;而广汽的“番禺行动”虽提升了内部效率,却未能阻止销量同比下滑。比亚迪销量增速降低,但出海成绩创新高;长城基本盘稳固,但新能源增长乏力。四家车企的销量数据和财报利润均拉开了肉眼可见的差距。

接下来,电车通就为这四场战役,做一次简单复盘。

广汽“番禺行动”:快流程却难救慢市场

2024年的广汽,经历了上市12年来至暗时刻:营收1068亿元,同比降17%;净利润骤减81.4%至8.24亿元。在这种火烧眉毛的处境下,2024年11月,董事长冯兴亚拍板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番禺行动”,目标直指2027年自主品牌占比超60%,销量冲击200万辆。

这场改革的关键词是“效率”。

图源:广汽集团

一年后,广汽交出的成绩单确实亮眼:据集团披露数据,改革后业务效率提升50% ,研发周期从26个月缩到18-21个月,市场响应速度提升6倍,成本降低10%+ 。新任总经理閤先庆在车展上放言:“我们最大的转变是从工程师思维转向用户思维。”

 但市场的尺子从来不是企业自己量的。

2025年第一季度,广汽销量37.12万辆,同比下滑9.42%,开局就吃了个瘪。虽然第三季度营收和销量实现环比“两连涨”,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上的反弹,远谈不上逆转。

被寄予厚望的“启境”品牌首车要到2026年才能面世,远水解不了近渴。冯兴亚放言“稳住合资、做强自主、拓展生态”,但现实是合资板块持续失血,自主板块埃安增长乏力,昊铂高端化受阻,传祺转型缓慢。

番禺行动的底层逻辑,是引入华为IPD流程,这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跨部门协同的产品开发模式。这套方法论在通信行业成就了华为,但在汽车业却遭遇了水土不服,汽车不同于手机,不是流程快就能赢。

广汽的组织效率确实提升了,但船是否已经停止下沉,还是个未知数。

吉利“一个吉利”:做减法成了增长王

与广汽的被动应战不同,吉利的改革带着几分“学霸的自我修养”。

2023年底,李书福发布《台州宣言》,明确提出“一个吉利”战略,将过去多品牌扩张的“做加法”时代,果断转向资源整合的“做减法”时代。几何并入银河,领克与极氪协同,路特斯、沃尔沃等豪华品牌独立发展但不内耗,主线愈发清晰。

这场改革的核心是“聚焦”。

图源:吉利汽车

吉利的做法简单粗暴:砍掉重复投入,整合研发资源,统一技术栈。银河系列成了最大受益者——GEA架构、雷神电混、Flyme Auto智能座舱,这些原本分散在各个品牌的技术资产被集中弹药猛攻主流市场。

2025年,银河系列月销量站稳5万辆,成为10万—20万价格带的“新秦PLUS”。

市场用最直接的投票回应了吉利的整合。星愿精准卡准“代步+智能”场景,配合激进的定价和灵活的金融政策,上市后第三个月就月销破4万。这背后是吉利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以及决策链条的极度扁平化。

吉利的减法哲学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5年上半年,吉利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10%,仅次于比亚迪和上汽集团。这就是整合的红利,与比亚迪一样,吉利坚持“自主可控”路线,自研的龍鹰一号芯片、星睿智算中心、卫星通信技术正在构建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你说吉利是摸着比亚迪过河也罢,但这种策略确确实实带着吉利整体向上,当前,吉利的整合已经完成第一阶段,正在进入收获期。2025年第三季度,吉利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92亿元,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27%,单季收入创历史新高,这就是“一个吉利”的威力。

比亚迪主动刹车:是远见还是冒险?

2025年的比亚迪,做出了一个让行业意外的决定——主动踩下刹车。王传福在年初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从追求市占率转向追求盈利质量”,这意味着过去两年横扫市场的激进定价策略告一段落。

这场策略转向的核心是“收”。

图源:比亚迪仰望

2025年,王朝与海洋系列各款主力车型不再“分身过多”,SKU配置从纷杂的四五个瞬间浓缩至两三个核心选项,回归“精品车”路线。汉L、唐L等高端车型不再追求月销3万的爆款指标,而是将价格定在25-30万区间,毛利率目标锁定在25%以上。

但“放慢脚步”不等于停止扩张,而是将力量投向更远的战场。

当国内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比亚迪的重心迅速向海外倾斜。今年前9个月,比亚迪累计出口汽车70.16万辆,同比激增了132%,已经远远超过了2024年全年销量总和。在泰国、巴西、匈牙利的三座工厂同时投产。与国内“价格屠夫”形象截然不同,ATTO 3(元PLUS海外版)在欧洲售价3.8万欧元,海豹在澳大利亚卖5.2万澳元,价格直追大众ID系列。

不过,过去的高速扩张也掩盖了管理短板,当增速放缓,问题开始集中爆发。王传福的“收帆”本意是修整队伍,但竞争对手不会给比亚迪喘息之机。吉利银河的加速扩张、零跑的平替思维、小鹏的智能科技、长城坦克的差异化突围,都在蚕食比亚迪的基本盘。

“放慢脚步”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市场份额的暂时让渡,能换来品牌溢价与组织健康的长期回报。但2026年的市场不会等待慢变量,比亚迪的收帆期能否顺利完成?2026年就能见真章。

长城坚持多品牌战略,多生儿子好打架?

与吉利果断做减法不同,长城的“ONEGWM”战略选择了一条更复杂的路径,2023年提出该战略后,魏建军试图将哈弗、欧拉、坦克、魏牌、炮五大品牌的资源进行矩阵式整合,这在执行难度上远高于吉利的品牌归并。

图源:长城汽车

然而,现实挑战摆在眼前。

2024年,长城汽车总销量123.3万辆,同比增长0.21%,其中新能源车销量26.2万辆,渗透率21.3%,远低于行业平均。

2025年前三季度,受哈弗H6混动转型滞后、欧拉好猫市场竞争加剧影响,总销量同比下滑约13%,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32%,但仍落后于吉利、广汽。这种“基本盘稳固但新能源增长乏力”的状态,正是长城改革必须突破的瓶颈。

2025年,长城明显向高增长赛道倾斜资源。坦克品牌凭借Hi4-T混动技术,在越野市场保持60%以上市占率,成为集团利润奶牛;哈弗品牌则集中火力攻坚混动化,猛龙、二代大狗Hi4版成为新增长点;欧拉与魏牌则在纯电和高端智能赛道寻找差异化定位。

这种动态资源池模式,虽不似吉利的技术大一统,但也避免了平均分配导致的资源稀释。

长城的路径证明:对于在细分市场已形成品牌护城河的企业,协同式整合比一刀切做减法更符合实际。尽管效率低于吉利的聚焦模式,但若能真正跑通矩阵管理,长城的越野+新能源组合仍具有差异化竞争力。

写在最后

将四家企业放在一起,2025年的传统车企转型呈现出四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

广汽的效率革命是内向型的,只要内部跑得够快,就能追上市场;

吉利的聚焦战略是外向型的。它首先回答“用户要什么”,然后才调整内部资源匹配;

比亚迪的“收帆策略”是防守型的。它承认过去扩张过猛,主动选择收缩战线、修复利润;

长城的“多品牌协同”进入关键验证期。 2026年,哈弗、欧拉、魏牌均有重磅新品推出,若坦克的技术溢价能力能成功平移至其他品牌,“ONE GWM”的价值将得以证明。

站在2025年底,传统车企转型已彻底分野,2026年的淘汰赛不会给任何人补考机会。当新势力已实现盈利,传统巨头如果还在转型中折腾,结局只能是“转型未半而中道崩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