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睿琪
编辑|刘毓坤
AI 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剧变。DeepSeek-R1 凭借大幅降低的推理成本,点燃全球 AI 价格战导火索,而 OpenAI 近期宣布开源新模型并推出 “云端接力” 功能,将 “闭源 VS 开源” 之争推向高潮。
这场技术与商业的博弈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行业趋势?OpenAI 前商业化负责人 Zack Kass 在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给出了深度解读。
“前沿模型的价值是有限的”,Zack Kass一针见血的指出。之所以有此判断,是源于今天开源社区展现出惊人的技术复现能力,过去需要多年完成的技术突破,现在仅需 6 个月就能实现。这似乎意味着,闭源商业模式曾引以为傲的技术护城河,正在被开源浪潮不断冲刷。
开源与闭源:从对立到共生,AI将和互联网一样廉价
“普及度可能不是最准确的词。”OpenAI前商业化负责人Zack Kass强调,“但行业已达成共识——开放和封闭两种策略在当下缺一不可。”
OpenAI的开源动作被解读为应对市场竞争的防御性举措。此前DeepSeek-R1大幅降低推理成本引发全球价格战,“AI将和互联网一样廉价”的预言正在应验。“基础研究成本骤降是科技领域最美好的事。”Zack Kass指出,“虽然短期内部分企业会因无法适应而淘汰,但普通消费者都将从中收益。”
他以生物医药行业类比:“如果制药公司不能垄断专利药物会怎样?如今AI开源让全球开发者共享技术红利——中国不必再等待OpenAI施舍访问权限。”
价格战下的生存法则:有人狂欢,有人退场
这场价格战带来的影响可谓 “几家欢喜几家愁”。从积极层面看,基础研究成本骤降,让全球开发者得以共享技术红利。与此同时,大模型价格战也在挤压中小公司生存空间。
“底层模型研究可能已投资过剩,”Zack Kass分析称,“但应用层仍严重不足。”
百度“沧舟OS+电商数字人”的成功印证了这一趋势。“未来会有‘寒武纪大爆发’式的垂直应用涌现,”他预测,“比如设备原生的超级Agent或解决具体场景痛点的工具。”
对于创业者方向选择问题,他给出务实建议:“消费者市场已验证可行性,但付费意愿低;中长期看,中小企业服务才是经济影响最深远的赛道。”
在算力领域,英伟达因 DeepSeek 事件单日蒸发万亿市值,折射出行业对算力需求逻辑的重新审视。Zack Kass 为中国 AI “去 GPU 化” 提出三种破局路径:极致压缩模型以实现在 CPU 上低成本推理;进行架构革命,重构 Transformer 等底层设计;充分利用庞大的终端算力池,发展边缘计算。他特别提到了经济可行性天花板,模型并非越强越好,找到性价比最优解才是关键。
人形机器人争议:刚需还是泡沫?
面对地方政府700亿押注人形机器人的热潮,Zack Kass持审慎态度:“物理兼容性是其价值所在,但需警惕情感化炒作。”他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指出,量产难题说明当前技术仍处早期。“具身智能三年落地论过于乐观,但长期看确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