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ntic每年仍能从这款广受欢迎的移动游戏中赚取数亿美元,但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汉克(John Hanke)却决定出售游戏业务,转向企业级人工智能(AI)。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推倒重来呢?
走进旧金山历史悠久的渡轮大厦内的Niantic总部,访客首先会被一群巨大的宝可梦毛绒玩具包围:在阶梯式剧场般的台阶上,一只巨大的卡比兽正在角落打盹,而妙蛙种子则仿佛随时准备扑向猎物。不远处,一脸震惊的可达鸭茫然望着远方,似乎想要看清这家公司出人意料的未来。
今年3月,Niantic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这家开发了美国史上最畅销手机游戏之一《精灵宝可梦GO》的公司将放弃游戏业务,全面投入AI领域。它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游戏开发业务出售给沙特控股的游戏公司Scopely,并将自身品牌更名为Niantic Spatial。今后,Niantic将不再为智能手机打造增强现实(AR)游戏,而是开发用于分析现实世界的AI模型,服务企业客户。
“一家成功的企业进行这种‘细胞分裂’式的重组,形成两家公司,还是挺不寻常的。”
联合创始人兼CEO约翰·汉克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让双方最大程度利用发展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追寻各自的未来。”
目前,Niantic正全力押注其去年11月推出的新兴平台Spatial。
该平台提供AI地图工具,可供企业规划机器人路线或驱动增强现实眼镜。就像大语言模型能够生成文本一样,Niantic的“大型地理空间模型”(Large Geospatial Model, LGM)能帮助AI像人类一样理解、导航并与物理空间互动。这些模型之所以能重建现实世界3D场景,是因为Niantic积累了海量位置数据——来自全球玩家在玩《精灵宝可梦GO》和《Ingress》等游戏时累计行走的300亿英里路程。当模型缺乏某个地点的大小、地形或物理结构的精确数据时,就会使用生成式AI填补空白,比如估算雕像的不同角度或房间缺失的角落。
Niantic的战略转型凸显了自ChatGPT在两年半前震撼业界以来,生成式AI热潮对硅谷的巨大影响——即便像Niantic这样成立十载、根基稳固的公司,也在被彻底改变。
根据高德纳(Gartner)的数据,2023年空间计算的市场规模为1100亿美元,到2033年预计将增至1.7万亿美元,增长动力来自TomTom等地图巨头以及谷歌等传统科技巨头的定位服务。“这是个巨大的机会。”高德纳新兴技术团队首席分析师阮祥(Tuong Nguyen,音译)表示。
但竞争也同样激烈。在空间AI领域,Niantic面临一些强劲对手。
自2021年以来,市值3万亿美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推出了面向企业的平台Omniverse,可创建3D“数字孪生体”,用于工厂和其他工业环境中的模拟仿真。去年,计算机视觉先驱、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创立了World Labs,开发用以生成3D幻想世界的AI,也许适用于视频游戏开发或宇航员模拟训练。尽管尚未推出产品,该公司估值已达10亿美元。
为了给新公司注资,Niantic向包括Coatue、Battery Ventures和CRV在内的现有投资者筹集了2.5亿美元。这笔交易筹划了一年,预计将在月底前完成。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约400名从事游戏开发的员工将加入开发出热门手游《大富翁Go》的Scopely,约200人将继续留在Niantic。在重组过程中,公司裁撤了超过65人。汉克告诉《福布斯》,虽然Niantic不打算再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到了交易最终阶段可能还会有一两个人离职。
《精灵宝可梦Go》让玩家到现实世界捕捉虚拟宝可梦,甫一推出便大获成功。
分析师估计,自2016年推出以来,该游戏已创造约80亿美元的收入。近十年过去,Niantic称该游戏在2024年吸引了1亿玩家。公司去年营收达10亿美元,旗下游戏(包括与任天堂合作开发的计步游戏《皮克敏 Bloom》,以及与卡普空合作开发的《怪物猎人Now》)月活跃玩家达3000万。研究公司Aldora Intelligence的信息显示,Niantic未披露单个游戏的收入,但公司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精灵宝可梦Go》。Aldora估计,2024年Niantic的10亿美元营收中,这款游戏贡献了7.7亿美元。
《精灵宝可梦GO》曾在全球掀起现象级热潮,吸引世界各地的玩家组织线下聚会。图片来源:Jason DeCrow/AP
然而,Niantic一直难以复制这一爆款神作的成功。
公司在《精灵宝可梦Go》成为全球现象后的第一个重磅尝试是《哈利波特:巫师联盟》,该游戏于2019年推出,却在2022年停服。同年,公司裁员约90人,关闭了包括变形金刚题材在内的多个开发中游戏。
一年后,Niantic在疫情后席卷全行业的大规模裁员潮中关闭了洛杉矶工作室,裁员230人,占当时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此举导致多个重大项目遭取消,包括与NBA和漫威等知名合作伙伴合作开发的游戏。就连《精灵宝可梦Go》的辉煌程度也不复当年:在苹果应用商店,它仍排在角色扮演游戏的前十,但已跌出免费游戏前100名。
汉克坚称,此次出售并非因为游戏业务表现不佳或收入问题。“放弃游戏业务不是因为这个,”他说,“看看我们在市场上的游戏——收入还是不错的。”他特别提到了2023年推出的《怪物猎人Now》的“成功”。在这款游戏中,玩家要寻找并对抗虚拟怪物,Aldora的数据显示,该游戏去年贡献了1.42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3%。Aldora创始人乔斯特·范·德鲁涅恩(Joost van Dreunen)钻研行业15年行业,他也认同汉克的说法:“这次出售并不是为了挽救公司而进行的甩卖。”
Niantic的高管们表示,此次拆分的最大原因是专注。
在公司内部,游戏开发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一直在争夺时间与资源。
技术部门负责开发所有支撑游戏的增强现实和地图工具,例如Niantic的“视觉定位系统”,可精准识别一个人在特定日期和时间的具体位置(比如你中午在中央车站抓到一只杰尼龟)。其技术产品还包括Niantic于2021年收购的Scaniverse——借助这款应用,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房间创建3D模型,类似于拍摄全景照片。
如今,公司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业务中,尽管这意味着Niantic再也不能依赖其主要现金来源。首席技术官布莱恩·麦克伦登(Brian McClendon)表示,“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营收上,今后不必再分心维护和改进《怪物猎人Now》和《精灵宝可梦GO》的营收和运营,而是可以完全专注于这个平台。”他所说的“这个平台”便是企业AI业务。Battery Ventures合伙人布兰登·格莱克伦(Brandon Gleklen)曾在2019年参与了Niantic的C轮融资,他告诉《福布斯》,这一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并指出,同时兼顾游戏开发与AI研发“就像在进行两人三足赛跑”。
对于这家有着轻松活泼文化的公司而言,转向企业业务无疑是一次严肃的转型。
公司的名字源于失事捕鲸船“Niantic”号,这艘船曾在1849年淘金热期间将淘金者带到旧金山,如今它的残骸就埋藏在泛美金字塔(TransAmerica Tower)的下面。为了向这艘船致敬,Niantic总部大堂被设计成老式船只甲板的样子,还装饰着着古董大炮和潜水服。
但汉克表示,采取新战略其实是回归初心。
汉克是数字地图领域的先驱人物,2001年联合创办了卫星图像初创公司Keyhole。2004年,谷歌以约3500万美元的股票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将其作为谷歌地图的基础。之后,汉克升任谷歌全球地图业务的负责人。2010年,他在这家科技巨头内部创立了Niantic,最初只是一个小型游戏部门。两年后,它推出了科幻题材的夺旗游戏《Ingress》,在获得广泛欢迎后,Niantic于2015年分拆为独立公司。(谷歌至今仍是Niantic Spatial的投资方之一。)
接着,《精灵宝可梦GO》问世。这款2016年发布的游戏将虚拟的宝可梦角色置于现实场景中,促使数百万玩家走出房门,去户外探索,在屏幕使用时间日益增长的时代,一款在线游戏的这一创举显得格外新颖。全球范围内的玩家纷纷围绕这款游戏举行线下聚会和活动。疫情期间不少企业都举步维艰,《精灵宝可梦GO》却因人们寻求符合社交距离的户外活动而人气飙升。发布仅三天,其用户数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推特(Twitter);两个月后,它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手机游戏,日活跃用户达2100万。
Niantic收获了一棵摇钱树,但这份成功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维持一款现象级产品的运营需要大量精力和资金,为了留住玩家,Niantic不得不投入资源,不断开发新功能。而推出下一个爆款产品也变得难上加难。
“《精灵宝可梦GO》发布后的这些年,移动游戏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应用商店和移动广告生态的变化也让大规模推出新游戏越加困难。”汉克在2023年裁员期间写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
于是,这家原本专注于移动游戏的公司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决定:放弃游戏业务。“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继续吃《精灵宝可梦GO》的老本未必是汉克真正想做的事情。”CRV普通合伙人萨尔·古尔(Saar Gur)说。CRV也参与了Niantic的 C轮融资。
Niantic的想法是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推向企业客户。
麦克伦登举例称,企业可以利用Niantic的视觉定位系统确认重要包裹是否送达,而不是仅仅拍摄一张包裹放在门口处的照片。Scaniverse则可以帮助暖通空调(HVAC)公司的技术人员实现远程勘测,还可以让他们在虚拟空间做标注。
Niantic Spatial目前已拿下几家客户。新加坡旅游局正利用其技术打造一个增强现实导览项目,用于展示当地著名景点“花穹”(Flower Dome,全球最大的玻璃温室)。新加坡旅游局副局长Gregory Yap表示,这项闭门试点项目计划于下个月启动,届时游客佩戴头显漫步花园中时,可以看到标注了各种花卉信息的数字浮窗。
Niantic还与政府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达成了合作,将自己的物流和地图工具(例如扫描技术和精确到厘米的视觉定位系统)开放给后者的所有企业客户使用。汉克还透露,一家尚未公开的客户正在开发一个“集主题公园、办公园区和住宅区于一体”的项目。Niantic也未排除与军方合作的可能性。“我们会有一些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客户,其中可能包括军方客户。”汉克说道,但他也明确了一条底线:“我们不参与武器系统的开发。”
数据是AI模型的命脉,而《精灵宝可梦GO》积累了海量数据。不过,该公司表示,剥离游戏业务并不意味着Niantic就此放弃这条数据“活水管道”。
交易完成后,Niantic将继续向Scopely提供游戏所需的增强现实地图服务,只不过身份换成了供应商。地图平台产品管理总监托里·史密斯(Tory Smith)表示,这意味着Niantic Spatial仍可访问最初用于构建 AI 模型的位置数据。“并不是说这个水龙头对我们关掉了,”他说,“只是我们再也无法控制这股水未来会流向哪里。”
同样,公司也无法控制谁可以访问这些数据。
今年3月,当Niantic宣布将游戏业务出售给总部位于加州卡尔弗城的Scopely时,引起了争议——因为这笔交易涉及大量用户数据,而Scopely背后是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汉克对此并不担心。“这方面的规则很明确,Niantic和Scopely才是这些数据的管理者。”他说,“除了这两家公司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接触或使用这些数据。”Scopely发言人随后发表声明称,公司“保持自主和独立运营”,并强调“玩家数据始终并将继续按照严格的数据隐私法律法规处理,并且只存储在美国境内的服务器上。”
一些批评人士认为,沙特阿拉伯投资电子游戏和娱乐产业是为了转移外界对其人权记录的关注。对此,汉克表示公司在选择买家时确实考虑过这些问题。他说,“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根据我们的亲身观察,以及我们在沙特接触过的合作者来看,我认为他们确实希望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社会。”
去年11月,Niantic宣布已基于游戏收集的位置数据构建AI模型时,引发了更强烈的争议。一些玩家觉得被蒙在鼓里,信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来训练AI。汉克对此强烈否认,称并不会在玩家仅仅走动游玩时收集数据,只有在他们进行特定操作(比如扫描补给站以获取能量道具等奖励),并且明确同意提供数据用于改进系统时才会采集数据。(麦克伦登承认,披露条款中未明确提及“AI”一词,是因为撰写条款时相关模型尚未开始开发。虽然当前条款仍未提及AI,但Niantic表示,待交易完成后,游戏业务部分将推出新的服务条款,扩展数据政策内容。)
为纪念出售游戏业务以及开启AI新征程,5月初,Niantic在总部对面俯瞰海湾的高档地中海餐厅Sens举办了一场派对。在派对上,汉克和员工们分享过去的点滴回忆,与Niantic话别。不过,交易完成后,游戏团队并不会与公司后会无期——他们即将搬过去的Scopely办公室步行即可到达。汉克说,大堂里的那些宝可梦毛绒玩具大概率也会一同前往。
本文译自:
https://www.forbes.com/sites/richardnieva/2025/05/21/niantic-scopely-pokemo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