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AI终端百花齐放,如何跨越体验鸿沟?
22 小时前 / 阅读约12分钟
来源:36kr
如何将AI能力与智能硬件深度融合,成为厂商开拓新增量空间的核心命题。

2025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后,AI端侧发展迈入新时代。从AI手机、AI PC、AI眼镜、AI家居、AI玩具,到智能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各类智能终端产品纷纷涌现。

与此同时,智能终端正从单一设备形态,演化为多设备协同、跨场景融合,企业竞争重心也由“卖硬件”向“卖场景、卖生态”转移。

如何将AI能力与智能硬件深度融合,成为厂商开拓新增量空间的核心命题。但终端设备的最终销量取决于用户实际体验。现实是,用户期望与部分产品溢价并不对等。

一、AI终端百花齐放,抢占流量入口

今年是“智能普惠”转折点,也被视为 AI 终端元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列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加速AI手机、AI PC、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落地。

其中,AI智能体逐步重塑终端交互中枢,成为新一代超级入口核心。其发展沿着“数字助理型”与“具身/社会型”两条技术路径演化,加速落地于手机、PC与可穿戴设备等多元终端。上半年,从大厂到创业公司均加快探索端侧AI应用场景,抢占AI时代流量入口重构的战略窗口。

从品类看,手机仍是最广泛的移动终端。2025年,旗舰机型普遍搭载百亿参数级大模型,同时手机厂商正把智能体从“语音助手”升级为深度嵌入操作系统的执行引擎。苹果、三星以外,安卓阵营的OPPO、vivo、小米、荣耀等,均在各自定制的系统框架里加入“星环”“PhoneGPT”“超级小爱”、“YOYO”等智能体,重点打通搜索、外卖、打车、社交消息等高频场景,以展示跨 App动态调度能力。

AI技术成国产厂商差异化突围密码。研究机构Canalys在最新报告中预计,2025年AI手机渗透率将达到34%,端侧模型的精简以及芯片算力的升级,助推AI手机向中端价位段渗透。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I手机出货量份额TOP5厂商,依次是苹果、三星、小米、OPPO和vivo,市场份额分别为58%、23%、8%、5%和3%。单论一季度全球AI手机型号销量,红米REDMI K80 5G排名第九,成为TOP10的唯一国产机型。

其他终端产品也迎来基于AI的全面重构。AI PC不仅具备传统PC的通用计算能力,还能执行生成式AI(如文生图、智能交互)、个性化知识库构建、实时数据分析等任务。据 Canalys 预测,2025 年 AI PC 出货量将超 1 亿台,到 2028 年 AI PC 出货量有望达 2.05 亿台。

上半年,AI PC市场发展势头迅猛。联想发布ThinkBook Flip AI PC“三折叠”概念AI PC,惠普推出全新EliteBook 系列高端AI商务本、战系列AI商务本等,都显示出厂商端侧AI已从简单对话助手演进为复杂任务协同系统,涵盖办公与创意和系统级智能优化两大核心方向。

可穿戴硬件方面,眼镜、耳机、手表等细分产品的AI侧重点,与用户原生使用动机基本吻合,并向下一阶段“多模协同”递进。

其中,AI眼镜破圈迎来爆发之年,“百镜大战”一触即发,众多跨界者跑步入场。功能从接听电话、语音助手这类“免手占耳”场景,拓展到实时字幕、场景识别和导航提示等场景。据Wellsenn XR预测,预计2025年无显示AI眼镜正式开始走向大规模增长。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在2035年,AI+AR智能眼镜最终实现传统智能眼镜的替代,达到70%的渗透率,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和终端。

AI赋能下耳机、手表也有机会成为AI交互新入口。据了解,AI耳机一边优化音质和降噪基本功能后,一边在实时语音助手、同声传译、会议转写等场景深耕,接下来还可能切入声学健康,或将全天候的听觉代理,Cleer、科大讯飞、三星、字节跳动、华为等厂商已发布AI耳机产品。集成AI功能的智能手表落地产品较少,上半年仅见华为、荣耀、iQOO及范式集团旗下消费电子板块Phancy等少数厂牌推出新品,功能上与耳机、眼镜差异不大。

在家居领域,海尔、海信、TCL、方太等企业,上半年相继发布搭载AI大模型和自研智能体的智能家电产品,构筑智慧家庭。除海尔、海信外,美的、科沃斯、石头科技、追觅等企业亦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家庭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有望成为家电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在AI+IP赋能下,AI玩具行业逐步向“情感服务终端”变革,AI挂件、AI毛绒玩具及AI机器人等产品频出。根据imarc的预测,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预计于2033年达到600亿美元,2024-2033年年化复合增长14.2%。除FoloToy、奥飞娱乐、跃然创新、字节跳动外,AI玩具持续迎来新玩家。连不看好早期具身智能的朱啸虎,也在今年投了AI情感陪伴机器人公司珞博智能。

二、向AI终端生态平台转型,商业模式有何变化?

整体看,中国市场范围内AI终端生产商,主要包括联想、华为、苹果、荣耀、vivo、小米、OPPO、华硕、惠普、戴尔等。QYResearch调研团队预计,2030年中国AI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208.6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2.6%。

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公司进入AI终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厂如苹果、谷歌、微软等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新兴公司面临技术、资金、品牌等压力。市场饱和度提高下,厂商如何通过创新差异化、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式脱颖而出,成为一大挑战。

今年,各大手机厂商竞相提出、深化AI战略,向 AI 终端生态平台转型。

荣耀推进“阿尔法战略”,发布“AI终端全家桶”。在此之前,中兴通讯终端业务提出“AI for All”战略,推动 AI 能力在全品类终端中的融合落地。星纪魅族提出“All in AI”战略,以Flyme AIOS作为基底,在此之上打造开放的智能硬件生态。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实现设备实时动态组网,所有设备协同如一个整体。华为的新版 HarmonyOS 以统一 AI 底座、系统级智能体、原生智能应用和开放生态为支撑,推动“小艺”向具备全场景感知与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智能体升级。

“主流手机厂商加速向 AI 终端生态平台演化,核心驱动力在于通过多模态AI 体验构建差异化优势,提升用户粘性与品牌护城河。”在东吴证券看来,消费电子端侧商业模式未来可能面临变革。其一,智能体逐步取代传统App,成为智能交互的中枢,端侧AI能力从工具向生产力伙伴演进。其二,多模态终端矩阵助力端侧AI实现个性化建模与人机共生,可穿戴设备作为关键数据入口和智能体节点价值显著提升,或将拉动整个终端产品矩阵。其三,订阅收入推动盈利模式变革,增强估值弹性。其四,“私有语境”成为差异化竞争核心,数据构建护城河。

其在研报中分析,随着端侧AI引入,终端厂商从一次性销售走向“硬件+服务”并重,“硬件+订阅”模式将成为主流,订阅收入比重持续上升,推动终端盈利结构向SaaS逻辑演化。

以苹果为例,民生证券分析师方竞表示,苹果的AI生态一旦开放给第三方厂商,各大APP都会争相接入,谁率先预载在Siri中,就可以更好的争夺苹果手机10亿+的存量用户。在苹果AI生态普及后,不仅是搜索引擎,机票酒店等应用都是苹果公司新的收入来源。苹果的长期计划是推出类似「Apple Intelligence+」的订阅服务,效仿 iCloud+ 订阅服务的形式,将部分人工智能功能转变为付费服务。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终端厂商盈利模式根本转变后,硬件利润占比或降至40%以下,AI服务订阅收入占比超过30%,开发者生态分成成为新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终端厂商外,三大通信运营商也在加速布局 AI 能力,将服务触角从连接与资费扩展至智能体运营。今年上半年,中国联通发布“AI全时空连接”行动计划,聚焦AI终端生态合作。荣耀与中国移动宣布AI终端战略合作,共同推进AI终端生态建设。此外,三大通信运营商集体进军AI眼镜市场,亮出自研产品。

东吴证券认为,未来终端销售有望从“存话费送手机”演化为“订阅 AI 服务赠终端”,运营商将在终端分发中扮演更重要的协同角色。

三、想让用户买单,需跨越什么鸿沟?

一般而言,算力和模型决定AI终端的硬实力,生态决定软实力。相较前者,生态需要长时间打磨,且需产业链厂商齐心协力配合,开发应用,挖掘垂直场景。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指出“未来 AI 的潜力要想真正释放,必须让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日常使用 AI”。不过,目前各类AI终端产品频出,产品体验却并没有达到一些消费者预期,叠加功能同质化严重,使得部分用户不愿为设备的AI可用性付出产品溢价。

比如,AI 玩具的价格从百元左右到上万元不等,是普通玩具几倍乃至几十倍。基础款功能主要是AI大模型对话,高端 AI 玩具价格在万元以上,为具备复杂编程和高度拟人化交互功能的机器人。商业模式上,AI玩具的B端变现模式包括销售机芯、玩具AI SaaS服务费等,C端变现模式主要包括商品售卖、AI功能订阅费、周边产品销售等,而一些用户不愿为后续订阅服务买单。

来觅研究院也指出,尽管AI玩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仍存在技术融合难、市场竞争激烈、隐私安全风险、用户接受度差异等诸多挑战。比如,AI玩具需要将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与硬件设备进行有效适配,以实现稳定高效的运行。但不同类型的玩具硬件在性能、存储、功耗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针对这些差异进行算法优化。同时,当前部分AI玩具产品在交互流畅度、情感响应精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也阻碍了用户的购买决策。

其他诸多AI终端产品,也亟待软硬件进一步升级。华福证券认为,当前,手机、PC等传统消费电子在AI赋能下,电池容量、散热设计等硬件架构面临需求重构。AI大模型本地部署催生边缘算力需求,边缘算力是AIoT“最后一公里”。

“AI眼镜的核心,70%的关键在于大模型,30%在于眼镜本身的硬件研发。”XREAL创始人兼CEO 徐驰此前对《财经》新媒体表示,作为新兴大赛道,AI 眼镜对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苛刻要求。相比手机,它对功耗、长期佩戴的舒适度,以及显示、计算、交互等模块的性能需求都更加极致。AI 眼镜若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在使用体验上超越手机上的 AI APP。智能眼镜作为AI的最佳理想载体,相较于手机或PC更具优势。

在他看来,AI眼镜要从“时尚单品”蜕变为“智能助手”,需要跨越巨大的鸿沟。短期内,AI大模型的突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多模态、个性化和有记忆这三个维度实现突破;而长期来看,则需关注与AI眼镜智能穿戴特性紧密相连的芯片、显示及交互体验的提升。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认为,端侧AI正在引发一场比移动互联网更深刻的产业变革。这场变革中,技术突破者将重新定义硬件边界,场景创新者将开辟万亿级市场,生态构建者将掌控产业话语权。对于企业而言,2025-2026年是战略布局的关键窗口期:既要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又要深耕具体场景需求;既要构建自主技术壁垒,又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