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正在快速取代传统搜索。
仅ChatGPT一家,月活超10亿,每日使用量达25亿次,正在逼近谷歌的140亿搜索量。与此同时,Google AI搜索已占搜索结果的13%。
用户的消费行为正在根本性改变——他们不再自己逐条检索和比对产品,而是直接向AI提问:“我该买什么?”、“该信谁?”、“怎么做最好?”
这意味着:如果你的产品没出现在AI的答案里,它可能在用户心中根本不存在;一旦被提及,AI搜索就有可能成为你增长最快的渠道。
如何掌握AEO(答案引擎优化),让品牌在AI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不久前Kyle Poyar特地请教了Profound的AEO负责人Josh Blyskal。
Profound是一个面向企业的AI可见度监测与优化平台,帮助品牌在新兴的AI问答与生成式搜索中被频繁引用,目前已经拿到2350万美元融资,估值超1亿美元。。
对于企业如何提高AI搜索中的可见度,Josh Blyskal给出了9条建议。
AI正在主动推荐产品和内容(甚至是订阅的Newsletter)。和SEO一样,AEO也要明确目标提示词,基于两个核心:查询量&与产品差异化的相关性。
比如我自己,可能会争取像“最适合初创公司创始人的新闻通讯”、“初创公司定价推荐”这样的提示;鞋类品牌可能关注“最好的跑鞋”、“最舒适的鞋子”等等。
Josh建议,把你的目标提示词分为三类:
1)必须赢下的核心提示词(约占33%);
2)竞争激烈但有机会的关键词(约33%);
3)具有实验性的新提示**(约33%);
工具推荐:Profound的Conversational Explorer可辅助发现这些提示。
Josh对ChatGPT和Perplexity的10万条提示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引用的域名仅有11%重合。这意味着:你可能在ChatGPT上表现很好,但在Perplexity上几乎无声无息。
策略建议:
1)先聚焦对你受众最重要的平台(如ChatGPT、Google AI Overview);
2)针对平台制定专属策略,再逐步扩展。
想在特定话题中被引用,你必须创造真正权威、具体的内容。
比如你是做鞋的,不要泛泛而谈“这双鞋很舒服”。而是应该写:“缓震跑鞋对膝盖健康的影响”,并详细对比20种不同跑鞋的构造、材料、适配人群。
Josh强调:“这是一场精细化的比赛,精准才是关键。你要对自己的产品利基有深入理解,并放大差异化优势。”
类似SEO中的反向链接,AI引擎也依赖“可信来源”的背书。最有效的放大器,是来自**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平台的引用,比如Reddit、LinkedIn、YouTube、Quora。
Josh 发现一个套利机会:一些关注度不高的利基博客或小众创作者,在AI问答中被引用频率反而很高。这是极佳的联盟营销入口。
目前,Reddit是ChatGPT和Perplexity中被引用最多的域名,占6%。
Josh的建议是:不论你用品牌身份还是匿名身份,尽一切方式出现在相关话题的Reddit帖子中。哪怕只是简单一句“这个产品真不错”,也可能带来不小影响。
操作建议:
1)可用Reddit用户页面发帖,或评论相关主题帖;
2)如果要做评论,请确保不止提到自己产品,还要客观对比竞争者,这样更容易被引用。
AI问答引擎喜欢“把思考外包出去”,他们更偏好已整理好的内容。
Josh分享的一个重要数据是:大约1/3的引用内容来自“比较类文章”(其次是博客,占约10%)。
因此,如有疑问,请优先使用对比清单形式写作,比如:
1)“2025年最佳10款NoCode工具评测”;
2)“初创公司必备的5款CRM工具对比分析”;
AI引擎当前还不擅长从图片中提取精确信息,但对HTML表格识别良好。
这意味着:
1)尽量减少图像信息;
2)将图片中的信息转为结构化表格;
3)如果必须用图,也要写明详细的ALT文本。
很多品牌会发现:从ChatGPT或Perplexity推荐来的流量大幅增长。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AI搜索是“零点击”的。
用户看到答案后直接做决策,不再点你的网站。所以,与其只盯点击,不如关注:
1)在目标关键词下,你是否频繁被提及;
2)是否能通过“你是如何了解到我们的?”等手动归因,识别AI渗透的影响;
3)是否提升了品牌声量与影响力。
Josh对8万条提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监测,结果发现:接近一半的引用域名在一个月内发生了变化。
他预测,这种引用漂移将持续,甚至变得更个性化,原因包括:
1)LLM持续优化;
2)AI越来越擅长学习上下文;
3)个人化推荐机制正在增强。
建议每周检查一次引用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越来越多用户不再研究你的产品,而是直接向AI询问你是否值得信任。AI搜索将决定你是否存在于用户的“购买心智”中。
这是一场“谁能出现在答案里”的竞赛。也是一次发现机制的根本转变。它为先行者创造了巨大的增长机会,也可能成为消费品牌下一波增长最快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