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具身智能前沿论坛上,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5G-A领域总裁方坤鹏发表《无线网络筑基,具身体验跃迁》主题演讲,深入剖析具身智能产业现状与痛点,并结合“端云协同+5G-A 网络”助力具身智能的实践,提出高可靠、高并发、高实时、大上行的具身智能网构想。同时,方坤鹏呼吁行业共建具身智能网络标准、丰富产商品设计,推动具身智能走进千行百业。
方坤鹏在具身智能前沿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具身“已发达”,智能“初觉醒”
方坤鹏指出,具身智能产业已迎来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当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出台支持政策。咨询机构预测,2030年具身智能体规模将达5000多万台,产值超2000亿元。2025年8月,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的顺利举办极具象征意义——如同1896年人类运动会标志“身体觉醒”,机器人运动会标志着具身智能进入发展新阶段。
但未知与挑战同样明显:运动会中多数机器人需人工遥控参赛,暴露出“大模型价值未充分赋能机器人本体”的核心问题。“当前智能仍处于‘初觉醒’阶段,如何将算法、模型、数据的进展真正落地到机器人上,是产业突破的关键。”
端云协同构建三大核心优势
为探索解决方案,华为在上海研发基地开展人形机器人实践:依托网络连接本体与云端大脑,通过语言交互实现自主导航,同时支持监控与远控。基于该案例,华为与行业伙伴达成共识——端云协同架构将为具身智能产业带来三大核心优势:
更大模型,更好体验:在人形机器人本体上,最多只能部署峰值功耗为100瓦的算力,相当于几个手机的水平。这意味着,单靠机器人本体无法运行复杂的大模型推理任务。云端可承载更大模型,提供更强算力支撑;
更低功耗,更长续航:机器人搭载算力卡时,20%-30%能耗用于算力,云端承接部分算力后,可类比电动车提升续航的逻辑,延长机器人户外与室内工作时长;
更低成本,更大市场:云端共享算力资源,能显著降低两足、四足机器人单体成本,解决具身规模化上量的问题。
具身智能网实现无线网络进阶,助力具身体验跃迁
方坤鹏透露,具身智能已逐步落地场景化应用:四足机器人从室内走向室外,在成都部分工厂承担巡检任务;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生产环节,完成重复动作作业。而如何让具身智能完成“道具-玩具-工具-伙伴”的转变,实现产业的终极目标“通用人工智能”,这需要更广泛的网络连接支撑。
具身智能业务模型与当下手机刷视频等主流业务模型差异显著,需支撑“高可靠、高并发、高实时”的场景需求。
高可靠:例如工业场景需要99%以上的可靠性要求,关键数据(如控制指令、安全告警)的丢包率需≤0.1%,普通数据(如视频流、日志)丢包率需≤1%;
高并发:汽车工厂单条产线的机器人数量从几十台到数百台不等,如总装车间50-80台,焊装车间200-300台,具身智能需要多机协同;
高实时:具身智能从“接收指令”到“开始执行”的总延迟(含通信+计算)需≤200ms,本体的主控制器、关节驱动器、传感器(如摄像头、力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延迟需≤10ms。
匹配上述业务模型,提供连接基础的无线网络模型也需要有三大关键转变:
数据流向从下行向上行转变:图像/视频实时传输是具身等AI模型交互的基石。豆包“视频通话”多模态交互开通2个月,上行流量+90%。
传输特征从稳定流媒体向脉冲式转变:同当前看视频稳定的流媒体形式不同,AI实时推理普遍采用视频抽帧的方式,从业务模型看是百毫秒级的小包脉冲式,这意味着多数据叠加后,网络速率的抖动增加10倍,对速率稳定性保障要求更高。
体验要求从单模态向多模态类人交转变:时延方面,理论分析表明,避免用户分散注意力,人机交互延时需控制在400~650毫秒内;上行速率需达到20Mbps,是机器人从“玩具”迈向“工具”的关键阈值。
为满足具身智能这些核心诉求,无线具身智能网需要构筑新能力。
首先,充足的大上行网络是一切的基础。20Mbps大上行管道是保障具身业务体验的基础,这需要我们优化大上行频谱组合和新技术应用。
其次,网业协同提供端到端的模态级保障是关键。端到端精准识别用户意图,把复杂的任务拆解成视觉、语音、文本等具体的多模态内容,面向多模态内容传输,无线网络能动态构建分层分级的智能传输管道差异化保障。
倡议行业协作:建测试场、定标准,共推产业落地
演讲最后,方坤鹏提出行业协作倡议:当前通信行业组织如GTI、GSMA已联合产业伙伴成立了Mobile AI社区和项目,今年华为参与苏州、上海等多地机器人测试场的研究,并联合研究院推进AI业务体验标准建设。未来需基于国标、行标组织,进一步研究明确通信标准,适配具身智能发展需求。
“希望大模型领域与通信领域深度合作,共同定义网络、制定标准,最终让无线网络更好地服务具身智能,实现‘众行远’的产业目标。”方坤鹏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