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能源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与机遇。全球能源系统数字化投入逐年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破解安全难题,逐步成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AI的加持下,能源行业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数智驱动”的历史性转变。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行业长期面临运营成本高、安全管控难、资源协同效率低等挑战。以电力系统为例,尽管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但配电网故障排查仍平均耗时数小时,风电、光伏弃电率在部分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在“源-网-荷-储”一体化趋势下,分布式能源规模化接入导致调度复杂度激增,传统人工运维模式难以满足实时响应需求。
能源行业转型阵痛期的核心聚焦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效率与成本矛盾突出。新能源电站分布分散,传统光纤覆盖成本高昂,而人工巡检效率低下。以广东某光伏电站为例,电站区域广、地形复杂,单次人工巡检需耗时数周,缺陷识别准确率不足六成。其次是,安全与韧性要求升级。电网涉控业务需毫秒级响应,但中低压通信网络存在盲区,四川某电网项目曾因通信延迟导致故障隔离超时,凸显了通信可靠性对电网安全的重要性。此外,虚拟电厂等新业态面临资源聚合度低、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支撑市场化交易。
能源行业转型已进入关键期,AI技术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观点支点。机器学习算法可预测设备故障,计算机视觉能替代人工巡检,智能调度模型则可破解多能协同难题。以成立于2011年的一家深耕电力行业的科技公司为例,该公司研发的远程智能巡视系统部署在变电站站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设备运行管理作业中对设备状态掌控不全,人员装备水平不足等问题,为变电设备的可视化监控、故障诊断、状态评价和运维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彭博新能源财经《2025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08万亿美元,较2020年实现倍增。尽管增速从2021年至2023年的24%~29%下降至10.7%,但绝对量保持显著增长,全球能源体系结构性变革持续深化。投资结构上,电气化交通、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等领域投资分别达到7570亿美元、7280亿美元和390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储能投资突破540亿美元,标志着全球能源系统正在加速向低碳转型。
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总额增长2020亿美元,中国以1340亿美元增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增长的核心引擎,主要源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核能等领域的强劲表现。
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源变革中,智能化转型是重中之重。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技术企业已超越传统通信服务边界,通过“连接+算力+能力”构建数字化底座。
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在工业领域,中国移动为山西煤矿定制上行带宽方案,“中移百灵”设备使国家电网盘点人工减少90%、中国石化效率提升60%;中国电信5G定制网为家电“5G-A 灯工厂”(时延8ms,可靠性99.99%)、汽车焊装线(时延4ms,可靠性99.999%)提供保障,推动4.5万个5G项目覆盖工业矿山。
另据人民邮电报报道,通过建设先进绿色算力网络和AI+助力社会减碳“赋能”,中国移动碳排放管理成效显著。2023年,5G新增单站能效同比提升9%,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同比降低4.5%,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能力达2.1亿峰瓦,全集团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和碳排放均同比下降13%;发布《绿色供应链指导意见》,采购无纸化率达99.9%,实现绿色包装比例超过80%,引领上下游合作单位共建绿色供应链;运用新型信息技术赋能社会绿色转型,积极支持全社会的减污降碳、生物多样性保护,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释放低碳发展潜能、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助力社会减排温室气体3.1亿吨。
当AI技术深度融入能源毛细血管,产业革命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迭代,演变为系统级重构。技术中立者通过构建开放平台、沉淀核心能力、重塑价值分配,正推动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迁”。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绿色高效、开放协同”的新型能源生态系统,而技术供给者的历史使命,正是成为这场变革的神奇魔法师与架桥者。
当AI深度融入能源系统,未来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首先是,全链条智能化,譬如,从风机故障预测到电网动态定价,AI将贯穿能源“产-输-配-用”全环节。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AI驱动的电力系统优化将全球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提升15%以上。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已敏锐捕捉到这一新趋势。今年以来,A股市场智慧能源板块涨势明显,反映出市场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认可。
未来能源系统将呈现三大特征,首先是“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通过AI算法,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和储能设施将实现秒级响应,形成虚拟的“弹性电厂”;其次是碳能联动管理,基于5G和物联网技术的碳足迹追踪系统,正在让每一度电的“绿色含金量”可衡量、可交易。
此外,在生态化协同方面,虚拟电厂可聚合充电桩、工业负荷等分布式资源,形成“微网-区域网-主干网”三级协同体系,实现跨地域能量调度。还可实现可信化运营,譬如,将区块链与AI结合,实现碳足迹追踪与绿电交易溯源,助力构建可信能源数据空间。中国移动即能够依托虚拟电厂与光储充一体化智能调度平台,实现负荷预测和需求响应。譬如,AI算法可进行负荷预测和需求响应,将分布式空调、工业电机、充电桩等柔性负荷聚合参与市场化调节,帮助电网削峰填谷。
能源行业的AI赋能并非简单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涉及架构重塑、模式创新与生态协同的系统性工程。技术提供者唯有深入行业肌理,将通信优势与AI能力转化为可度量价值,才能在能源革命大潮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大模型与物理仿真进一步融合,能源系统有望真正实现“秒级响应、自治优化、全景可见”的智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