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英特尔多代处理器全球涨价,Raptor Lake与Alder Lake涨幅最高达20%
19 小时前 / 阅读约25分钟
来源:集微网
英特尔多代处理器全球涨价,最高达20%;纽约州批准美光1000亿美元半导体工厂输电线路;三季度芯片设计业业绩利润双升;荷兰谋夺安世冲击全球产业链;光峰科技与深技大共建联合实验室;地平线余凯谈自动驾驶安全落地。

1.英特尔多代处理器全球涨价,Raptor Lake与Alder Lake涨幅最高达20%

2.纽约州批准为美光1000亿美元半导体工厂铺设输电线路

3.龙头引领 三季度芯片设计业有望业绩利润双升

4.围猎早有预谋!荷兰步步为营谋夺安世,冲击全球产业链

5.光峰科技与深技大共建联合实验室,发力半导体激光技术突破

6.自动驾驶如何安全落地?地平线余凯:行业价值观要对齐 不追L4/L5噱头 聚焦责任与担当


1.英特尔多代处理器全球涨价,Raptor Lake与Alder Lake涨幅最高达20%

近日,据相关报告显示,英特尔公司正计划对其第13代Raptor Lake和第14代Raptor Lake Refresh处理器进行价格调整,涨幅最高可达10%。尽管这一调整主要针对美国市场,但国际市场的价格涨幅更为显著,部分地区的涨幅甚至高达20%。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价格上调不仅涉及Raptor Lake系列,还扩展到了第12代Alder Lake处理器。

韩国知名价格追踪和比较平台Danawa的数据显示,从9月底到10月中旬,Core i3-14100F的价格上涨了15%。与此同时,Core i5-14600KF和Core i5-12400F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3%和11%。此外,Core i5-14400F的价格也增加了6%。

在日本市场,类似的价格上涨现象同样出现。据报道,Core i3-14100和Core i3-14100F的售价分别上涨了10%和2.6%。热门的Core i5系列,如Core i5-14400和Core i5-14400F,价格分别上涨了20%和11%。而高端的Core i7和Core i9系列处理器,价格波动相对较小,涨幅约为5%。

具体到各型号的价格变动情况如下:

  • Core i7-14700K:韩国市场未提及,日本市场上涨5%

  • Core i7-14700KF:韩国市场未提及,日本市场上涨5%

  • Core i5-14600KF:韩国市场上涨13%,日本市场未提及

  • Core i5-14400:韩国市场未提及,日本市场上涨20%

  • Core i5-14400F:韩国市场上涨6%,日本市场上涨11%

  • Core i5-12400F:韩国市场上涨11%,日本市场未提及

  • Core i3-14100:韩国市场未提及,日本市场上涨10%

  • Core i3-14100F:韩国市场上涨15%,日本市场上涨2.6%

尽管英特尔新一代的Core Ultra 200S(代号Arrow Lake)处理器已上市一段时间,但由于性能表现不尽如人意且价格较高,消费者对Arrow Lake系列的接受度有限。英特尔在Arrow Lake的市场推广中重点强调了AI功能,但显然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认为这一特性足以促使他们升级。

此次Alder Lake和Raptor Lake处理器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提升英特尔的利润率。这些芯片采用Intel 7工艺节点生产,该工艺节点目前已完全成熟并可能已满负荷运行。相比之下,Arrow Lake依赖台积电提供的外部工艺节点,因此在定价上灵活性较小。因此,英特尔更倾向于提高其自主控制的生产节点上生产的处理器价格,而非降低Arrow Lake的价格。尽管Arrow Lake的价格自上市以来有所改善,但市场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英特尔并未对其整个Alder Lake或Raptor Lake产品线进行全面提价,而是针对部分战略型号,尤其是最受欢迎的中端型号,如Core i5-14400和Core i3-14100F,进行了价格调整。这些型号是英特尔销售量最高的产品类别,这也解释了为何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经历了最显著的价格上涨。

2.纽约州批准为美光1000亿美元半导体工厂铺设输电线路

美国纽约州州长Kathy Hochul宣布,纽约州公共服务委员会批准了一条新的地下输电线路,该线路将连接现有的克莱变电站和美光科技拟建的位于奥农达加县的超级半导体工厂。

Hochul在新闻稿中表示,这条长两英里、电压为345千伏的输电线路是美光科技计划在纽约州中部投资1000亿美元的关键基础设施,这是纽约州历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资。

该项目预计将在未来二十年创造超过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9000个美光公司的直接职位。

Hochul表示:“这个项目将彻底改变纽约州中部,我们正以应有的速度和审慎的态度快速推进。”

输电线路的批准遵循了美光科技与纽约州于2022年达成的协议,当时这家芯片制造商选择在纽约州建立其先进的制造工厂。该巨型工厂的目标是到 2030 年生产美国四分之一的半导体。纽约州公共服务委员会还批准了该项目第一阶段的环境和建设计划,包括克莱变电站的东部扩建以及连接该变电站和美光工厂的设备安装。(校对/李梅)

3.龙头引领 三季度芯片设计业有望业绩利润双升

10月16日,科创板首份2025年三季报正式出炉。国内芯片设计龙头海光信息实现营业收入94.90亿元,同比增长54.65%;实现利润总额28.39亿元,同比增长31.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61亿元,同比增长28.56%。今年Q3海光信息实现营业收入40.26亿元,同比增长69.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0亿元,同比增长13.04%,营收和盈利续创历史新高。

除海光外,近日多家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多呈现向好的增长势头,经营收入和净利润提升显著。

瑞芯微

瑞芯微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6亿元到8亿元,同比增长116%到127%。

瑞芯微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AIoT市场需求保持增长。受益于AI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扩展,AIoT在各个行业正处在创新发展周期。瑞芯微的长期战略布局按预期推进,旗舰产品RK3588带动各AIoT算力平台在汽车电子、机器视觉、工业应用及机器人市场持续渗透,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带动净利润大幅上升。

瑞芯微在9月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下一代旗舰芯片RK3688目前正在研发中。RK3688的CPU预计将达到300K DMPIS、GPU达到2TFLOPS,内置32TOPs的NPU(定义或顺应市场变化调整),综合性能相较RK3588会有大幅提高。

瑞芯微指出,机器人市场品类多、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将保持高速发展。公司已有SoC芯片及相关配套芯片应用在多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与较多机器人场景中的头部客户均有合作。后续随着机器人市场逐步发展到一定规模化,公司也会根据市场进一步更新自身的芯片平台产品线布局,不排除推出专用芯片以满足下游客户的终端产品需求。

在汽车电子方面,今年9月,瑞芯微推出首款端侧大算力协处理器RK182X,可成为汽车座舱的算力中心,部署高达7B的端侧多模态模型。例如,基于RK3588M+RK182X智能座舱AIBox方案,可灵活扩充座舱平台的算力,实现舱内外视觉场景智能识别,如前车识别、交通标志实时解读、眼动追踪、儿童危险感知、空间手势感知等,全面提升驾乘安全和体验。

全志科技

2025年前三季度,全志科技归母净利润2.6亿元-2.9亿元,同比增长72.20%-92.06%。全志科技表示,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及公司新产品量产,公司在智能汽车电子、扫地机器人、智能视觉等领域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增长带动了净利润增长。

全志科技在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基于RISC-V架构内核开发了多款芯片产品,并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后续将会持续根据客户需求推出新的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已经实现12nm产品的量产,后续将继续推进工艺平台的研发和迭代。

针对公司产品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情况,全志科技表示,公司芯片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扫地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产品上,未来会持续关注技术及产品的变化。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铁蛋”产品使用了公司的芯片。

在高端芯片研发方面,全志科技正积极打造序列化芯片平台,以推动各领域的全面智能化,推出了包括A733在内的高性能产品,未来会根据客户需求持续迭代,满足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对于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端侧芯片,全志科技表示将根据经营需求选择下游目标市场及规划产品研发。

炬芯科技

2025年前三季度,炬芯科技实现营收7.21亿元,同比增长54.5%,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112.94%。

炬芯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依托长期积累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在AI技术的强力赋能下推动整体价值加速提升,经营业绩展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公司聚焦端侧产品AI化转型主线,通过加大研发资源投入与加快新品更新迭代,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成果。

其中,端侧AI音频芯片推广顺利:公司基于第一代存内计算技术的端侧AI音频芯片推广进展顺利,多家头部品牌的多个项目已成功立项,部分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推动新品快速起量。端侧AI处理器芯片成功应用于头部音频品牌的高端音箱、Party音箱等产品,市场渗透率大幅提高,相关销售收入实现数倍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合计约1.94亿元,同比增长21.55%。第二代存内计算技术IP研发工作稳步推进,目标是将下一代芯片单核NPU算力实现倍数提升,大幅提升芯片能效比表现,并全面支持Transformer模型。同时,公司加大下一代私有协议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无线传输带宽,降低延迟,提升抗干扰性能。

此外,公司与头部品牌客户的合作不断深化,产品价值量及合作深度同步增强。第三季度销售额与净利润不仅实现环比、同比双向增长,更刷新公司单季度业绩的历史峰值。

泰凌微

2025年前三季度,泰凌微实现营收7.66亿元,同比增30%,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118%。

泰凌微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端侧AI芯片出货超预期,海外业务快速扩张,带动营收增长。

在新产品方面,本公司陆续推出多款新产品并实现量产出货。公司新推出的端侧 AI 芯片凭借卓越性能与创新特性,迅速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和青睐,并进入规模量产阶段,三季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公司的多模 Matter 芯片在海外智能家居领域开始了批量出货;公司在国内首家推出的通过蓝牙 6.0 认证的支持高精度定位等新功能的芯片,已在全球一线客户率先进入大批量生产;公司新推出的 WiFi 6.0 多模芯片也实现了批量出货。音频产品线方面,新的头部客户已开始实现大批量出货,原有客户的出货量也持续增长,带动音频业务整体销售较去年同期实现高速增长。

在研发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泰凌微投入研发费用1.86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度研发投入增加至0.69亿元,同比增加 38.96%,环比增加19.04%。其中,星闪项目已经完成流片回片,测试顺利,并在积极推进认证和前期推广。在游戏领域,真无线8K产品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技术指标,已经在多个全球头部客户进行产品导入和开发,预计将在短期内陆续量产出货。公司在WiFi领域产品研发进展顺利,并不断引进资深人才加快相关研发团队建设,加快公司新产品推出速度。同时,公司推进端侧 AI 芯片、音频芯片和多模物联网芯片持续迭代,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

泰凌微表示,公司在国内外头部客户中,已经成为主流供应商。随着低功耗物联网行业的整体增长,公司总体收入增长明显。同时受益于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升、以及公司通过技术演进带来的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公司毛利率提升到了较高水平,使公司在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及保障海外市场拓展投入的同时,实现了净利率的快速提升。

芯动联科

2025年前三季度,芯动联科预计实现营收3.6亿至4.4亿元,同比增32.62%-62.09%。归母净利润预计实现2.16亿元至2.64亿元,同比56.43%-91.19%。

芯动联科指出核心驱动因素来自两大方面:

一是公司凭借产品性能领先、自主研发的核心优势,获得不同领域客户的广泛认可,报告期内在手订单充足,且均按计划在前三季度顺利交付,直接推动销售收入放量增长。

二是依托产品竞争实力,公司主动寻求合作,初次试用及送样的客户数量持续增加,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为业绩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由于产品性能领先且具独特性,芯动联科近年来的盈利能力一直位居高位水平,一度被称为“MEMS茅”。芯动联科2025年前三季度的经营净利润持续保持在高位,占营收总比例在49%至73%之间。

2025年10月,招商证券发布《半导体行业深度跟踪:关注AI算力和自主可控主线,存储等行业周期持续上行》报告,全面剖析全球半导体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指出,当前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多重结构性变革,AI算力需求持续高景气、国产自主可控进程加速、存储周期强势上行,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三大核心主线。中信证券亦认为,端侧AI新品落地与国产替代深化推动行业周期向上。从细分领域看,AIoT、汽车电子、端侧AI等场景的需求释放,叠加高毛利新品量产与研发转化,成为企业盈利增长的关键。随着本土化率提升与技术突破,行业高增长态势有望延续。

4.围猎早有预谋!荷兰步步为营谋夺安世,冲击全球产业链

荷兰经济部对于安世半导体的围猎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场步步为营的预谋。从最初的治理干预,到配合美国施压,再到最终滥用紧急法律——荷兰经济部演绎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戏码。

面具下的算计:预谋抢夺全球半导体明珠

安世半导体,这家百年企业,掌握着全球半导体命脉,不仅是中国营收规模最大、毛利近10亿美元且零负债的IDM巨头,更是全球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产品关乎约9000万辆汽车的产销。

安世半导体被中国上市公司闻泰科技收购以来,业务持续增长,成为欧洲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一环,贡献约20%的市场供给。然而,这家企业始终被排除在欧盟半导体生态之外,其背后推手正是荷兰经济部。

2023年底起,荷兰经济部与安世展开长达数月的“治理改革”协商。表面上,他们提出设立监事会、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公司“独立性”;实际上,其提出的五项要求——包括监事会一票否决权、成员须经经济部面试认可、强制股东多元化等——无一不是在强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中方股东本着合作诚意,同意探讨改革,前提是保障公司经营自主性。然而,荷兰经济部却在企业法庭上将这一协商过程扭曲为“单方面合规整改”,掩盖其真实意图:通过制度设计,架空中方股东,实现对企业的控制。

令人不齿的是,2025年2月,安世依据协商向经济部提交了包括监事会提案、信息安全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文件,对方赞赏称“措施符合预期”。然而,仅仅数月后,同一份文件却成为其指控企业“需加强管控”的借口——如此翻云覆雨,岂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举?

配合美国联合施压,滥用司法程序

荷兰经济部的双面表演不止于此。在配合美国对华打压的战略中,其角色更是赤裸而主动。

2024年12月,美国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9月,美方扩大“50%穿透规则”,意图将安世一并纳入管制。而荷兰经济部早在2025年5月就知悉美方计划,双方于6月的会谈中声称“中国籍CEO必须被替换才能获得豁免”。

然而,美方豁免规则本身与人事任命毫无关联。荷兰经济部却以此为借口,推动撤换安世CEO张学政,并暂停闻泰科技的股东权利。更恶劣的是,作为利益相关方,他们直接向企业法庭发函施压,参与庭审,影响司法公正。

这种“行政冻结 + 司法夺权”的操作手法,并非荷兰经济部首次使用。其代理律师PPM van Kippersluis曾在Centric案中采用同一套路:先通过司法暂停股东权利、指定托管人,再迫使股东处置股权。此次对安世的处理,不过是故技重施,以法律为外衣,行侵夺之实。

罗织罪名,构陷正当商业行为

为给其非法接管行为“正名”,荷兰经济部竟指控安世“将产能、财务资源和知识产权不当转移至其他实体”。这些指控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

- 安世与鼎泰匠芯之间的所有交易均经过上市公司流程审议,程序公开、合规;

- 鼎泰匠芯的设立源于安世客户提出的“China for China”战略,由大股东垫资代建,安世外籍高管团队全程参与规划设计、设备选型与技术评审;

- 所谓“技术转移”纯属捏造。安世原有技术仅限于6英寸与8英寸传统晶圆,而鼎泰匠芯自主开发的IGBT、PMIC等12英寸车规级工艺,是双方共同研发的成果,知识产权共有,不存在单方面转移;

- 关于“订单浪费”“为报废而生产”的指控更是荒谬。安世为保障供应链弹性提前锁定产能,决策由德籍COO Achim Kempe确认,程序正当。2025年10月安世曾要求鼎泰匠芯完成制造并交付产品,充分证明其需求真实且紧迫。

荷兰经济部选择性地忽略这些事实,反而断章取义、罗织罪名,其目的只有一个:为其非法冻结安世运营、强行接管企业制造借口。

全球产业链为代价的政客游戏

荷兰经济部口口声声“保障供应链安全”,背后却系统性地打压股东权利、干预企业经营,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而其代价,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正常经营权和股东的合法财产权,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与信任基础。当一国政府可以随意以政治目的凌驾于市场规则与法治精神之上,谁还敢在其境内投资?谁还能信任其法律环境?

荷兰经济部的行径,不仅玷污了荷兰法治国家的形象,更对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协作构成了真实而深刻的威胁。这场针对安世的围猎,必须被记录、被揭露、被谴责——因为它关乎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是全球产业公平秩序的底线。

5.光峰科技与深技大共建联合实验室,发力半导体激光技术突破

10月17日,光峰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与深圳技术大学签署《光峰科技与深圳技术大学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光峰科技-深圳技术大学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围绕半导体激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发,协议有效期6年,光峰科技预计在此期间向联合实验室提供不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

此次合作构成关联交易,因光峰科技董事宁存政先生现任深圳技术大学讲席教授、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院长及博士生导师,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规定界定的关联关系。

合作对方深圳技术大学地址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石井街道兰田路3002号。该校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办学模式,秉持“应用为本、创新驱动、开放融合、智能引领”办学理念,入选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省“冲补强”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及深圳市“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目前,该校建有18个省市级科研平台,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49个,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级项目,在激光与增材制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成果显著,获32项省市级科研奖。

根据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为非独立法人机构,依托深圳技术大学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现有科研平台建立,作为该校校内机构由双方共同管理。合作内容涵盖科研合作、经费投入与合作模式三大核心:科研方面,双方围绕半导体激光前沿领域合作研发,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经费上,光峰科技600万元投入按项目规划、经联合管理委员会确定预算后支付,可依实际情况调整;合作模式则针对光峰科技实际需求,开展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攻关,分为光峰科技委托深圳技术大学开发、双方共同委派人员联合开发两种方式。

协议明确,合作期间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归光峰科技所有,双方需对合作中知悉的对方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严格保密,未经书面同意不得泄露给第三方。

对于光峰科技而言,此次合作契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近年来,光峰科技致力于向激光产业上游突破打造核心器件,加大半导体激光前沿领域投入,以上游突破驱动下游场景创新。借助深圳技术大学的科研平台优势,公司能加强上游器件领域前瞻性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助力产业链上游延伸,夯实长期发展基础;同时,光峰科技的产业化能力也将提升深圳技术大学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效率与科研实践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6.自动驾驶如何安全落地?地平线余凯:行业价值观要对齐 不追L4/L5噱头 聚焦责任与担当

10月16日,第八届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在全体会议环节,大会围绕《自动驾驶热潮下的冷思考——安全与发展》这一主题,举办了一场圆桌对话。地平线余凯博士与蔚来李斌、大众汽车吴博锐、Momenta曹旭东展开深度对谈,聚焦自动驾驶落地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商业模式以及发展愿景,展开了一场兼具理性分析与远见卓识的思辨交流。地平线余凯博士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自动驾驶产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走向。

余凯博士表示,智能驾驶行业现在成为大众话题,但这个行业既需要承担沉重的责任感,又要能够心怀对美好的向往,是件充满使命感的事,确实不容易。所以地平线从创业第一天起,使命就定为 “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所有美好都建立在安全之上,这份责任感必须承担。但不管多难,支撑地平线的还是对用户产品、对用户美好出行的向往。

余凯博士介绍,今年早些时候地平线提出一个目标:三年推动 “hands off”,五年推动 “eyes off”,十年推动 “minds off”。相信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如果将五年前辅助驾驶的水平,和现在城区NOA的能力进行比对,就能感受到技术进步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

对于如何让安全真正落地等话题,余凯博士认为首先行业在价值观方面要先对齐。到底在做一件什么事?有没有敬畏之心?是不是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做?地平线这些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算是偏冷静的玩家,没有天天摇旗呐喊说 “要冲 L4、L5”,而是一步一步来 —— 从前视一体机、高速 NOA 做起,慢慢积累量产经验,搭建从硬件到软件的工程经验。现在已经交付了超过 1000 万套的辅助驾驶系统,这里面经历了很多地狱级的考验,也算 “跨越万水千山”。地平线从做芯片起家,而芯片这件事本身,对工程质量、流程、纪律性要求极高。地平线团队一开始是互联网软件背景,做互联网软件即使上线后有bug还能随时修改,但汽车不是这样的,芯片也不是这样的,芯片要是有一个 bug,后果就是万劫不复,会导致大量召回,还得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时间去补救。也正是因为这个,团队的心态慢慢沉了下来,从一开始的 “彩旗招展”,到现在有了敬畏之心,然后如履薄冰,每天把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好。

“所以今天的地平线,还是行业里的一个偏冷静者,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不喊大口号,扎扎实实从每一个晶体管、每一行代码,到编译器,再到上面对应用层软件的支持、传感器的适配,都认真做。就说传感器适配,一想到这事我们就 ‘头大’:每一个车型跟传感器的适配,我们都要跑大量里程去验证,这里面软件模型的开发、训练,都是巨大的成本和责任。”余凯博士说。

谈及对于未来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展望,余凯博士表示,世界是多样的,目前看有的厂家选择走苹果的垂直整合模式,也有的厂家则拥抱开放的生态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成功的先例。从商业模式角度而言,既有供应商模式,即通过为新车提供零部件、芯片或软件,一次性获取相应收益;也有循环性的收费模式,比如月度收费模式。

“但我认为,当自动驾驶发展到L4、L5级别,真正出现一个能基本像机器人一样,每小时都帮你开车时,你为何不为此付费呢?就像付工资一样,这就像微软的Office 360现在采用的月度收费模式,在L4、L5级别自动驾驶时代是有可能实现的。”余凯博士说。

余凯博士表示,无论是供应商模式,还是月度订阅模式,其实地平线都做过详细测算,这是一门巨大生意。比如说芯片,现在英伟达的Thor,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达到700到1000美金,地平线的芯片也从一开始的几十美金走向了几百美金,如果面向未来,这些芯片成为车辆标配,假设全球每年有1亿辆新车,那么即便算力成本不增长,这也将是一个每年几百亿美金到千亿美金的市场,规模相当于今天的手机芯片市场,或者说服务器芯片市场的规模。基本上可以认为,每年全世界有新增的1亿台“服务器”在马路上行驶,而这些“服务器”里都有芯片、软件和传感器。

“所以这个生意模式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关键在于它也是一个非常收敛的模式。比如说在PC时代,底层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收敛到微软和Intel,而到了移动时代,操作系统基本上是安卓,底层就是高通和MTK,这两家基本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未来底层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大概会是第一名、第二名占据主要份额,可能第三名会稍微分得一点,但整个生意模式我认为是非常自洽且成立的。”余凯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