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指出,展望2026 年,中国芯片产业将让世界惊讶。从新创企业DeepSeek,到华为、寒武纪等企业在芯片设计与制造端的快速突破,中国正加速实现人工智能(AI)芯片的自主化,显示本土半导体产业正在迎来关键转型。
2025 年1 月,中国鲜为人知的新创企业DeepSeek 推出一款AI 模型,其性能可媲美美国同类产品,震惊全球。
更令人注目的是,该模型的研发过程并未使用美国英伟达尖端AI 芯片,凸显中国在面对技术限制下追求芯片自主创新的决心。
报道指出,自2019 年起,美国限制先进芯片及制造设备出口,意在延缓中国科技崛起。然而,这些限制反而促使中国企业加速自主可控芯片的研发。
先进AI 芯片的制造极具挑战,需要使用高阶曝光机在硅片上刻画极细电路。而随着全球领先的荷兰ASML被禁止向中国出售最先进设备,中国企业无法生产7 nm及以下芯片,只能开始积极利用现有设备挖掘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英伟达在芯片设计领域仍主导中国AI 芯片市场,但华为、寒武纪、沐曦等中国企业已占据约五分之二市场。
报道表示,2025 年芯片设计市场规模达380 亿美元,预计到2027 年将增至710 亿美元,而中国供应商的市场占有率可能超过50%。
虽然中国自主芯片虽在性能上仍不及英伟达顶尖产品,但部分性能已达美国允许对中国出售的简化版水准。
此外,为推动本土芯片应用,中国政府已禁止国内企业使用英伟达芯片,使阿里巴巴 、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转向自研芯片训练AI 模型。
据悉,中国芯片设计通常以牺牲能效换取性能。为提升能效,中国业界也正探索将芯片设计与软体协同优化的新方法。例如,2025 年8 月,DeepSeek 宣布采用FP8 数据格式,虽降低精度但大幅提升能效,使中低性能芯片也能快速运行AI 模型。
在制造端,2026 年中国AI 芯片本土产量也预计将显著增长。
报道指出,即便必须依靠旧款光刻机挖掘潜力,且芯片良率仅为芯片大厂台积电( 2330-TW ) 一半,但SemiAnalysis 预测,中国晶圆厂仍可生产数百万颗AI 芯片,足以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
报道总结道,中国在实现芯片自主化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本土企业可能在能效与性能上暂时无法超越全球领先者,但到2026 年底,它们有望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