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上市暴涨280%,256亿国产光刻胶公司登陆科创板;中伟股份登陆港交所,证券简称为中伟新材;2天100万台!速腾聚创又获新订单
11 小时前 / 阅读约14分钟
来源:集微网
恒坤新材科创板上市,股价大涨,募资扩产;中伟股份登陆港交所,从事新能源材料研发;速腾聚创获北美及欧洲车企新订单;凌云光部分募投项目结项,资金加码产业基地;大华股份拟分拆华睿科技港股上市;百川股份石墨负极募投项目结项,资金补流。

1.上市大涨280% 恒坤新材成功登陆科创板;

2.中伟股份登陆港交所,证券简称为中伟新材;

3.2天100万台!速腾聚创又获新订单;

4.凌云光部分募投项目结项,5965万元节余资金加码核心产业基地建设;

5.大华股份拟分拆华睿科技港股上市,控股股东地位不变;

6.百川股份石墨负极募投项目结项,8034万元节余资金用于补流

1.上市大涨280% 恒坤新材成功登陆科创板

11月18日,恒坤新材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股票简称“恒坤新材”,股票代码“688727”。其发行价为14.99元/股,发行市盈率71.42倍。截至发稿前,恒坤新材股价上涨280.32%至57.01元/股,总市值为256.2亿元。

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12月,致力于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等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填补多项国内空白,配合境内晶圆厂在突破128层以上3D NAND闪存芯片、18nm以下DRAM芯片以及14nm以下逻辑芯片等国外重点技术封锁领域提供光刻材料技术解决方案。

其自产产品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均已实现量产供货,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市场研究统计,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恒坤新材自产光刻材料销售规模已排名境内同行前列,2023年,其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已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6月,恒坤新材营收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2.94亿元。其中,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1.24亿元、1.91亿元、3.44亿元、2.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94%、52.72%、63.77%、86.68%,收入和占比逐年增长。

细分产品的增长曲线更能反映市场突破的力度。作为晶圆制造光刻环节的核心材料,SOC产品三年间收入增长超两倍,2024年销售额达2.32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10%,成功实现对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等国际巨头的替代。BARC产品自2021年实现销售以来,连续三年保持超140%的同比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渗透能力。

i-Line与KrF光刻胶的增长则更具战略意义。这两款2022年才实现销售的产品,2024年销售额已分别达715.19万元和1352.31万元,两年间分别增长近7倍和30倍。考虑到当前KrF 光刻胶国产化率仅1%~2%、ArF光刻胶不足1%的行业现状,这种增长速度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业绩亮点,更是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生动注脚。

恒坤新材此次IPO拟募集的10.07亿元资金,将全部投入“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这标志着恒坤新材将向国产化更深水区发起冲击。在前驱体领域,项目将提升高纯度产品产能,填补金属基前驱体国产化空白;在光刻材料领域,将加速KrF、ArF等高端产品的量产进程,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此次募资扩产恰逢其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8年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市场规模将达2589.6亿元,其中制造材料占比超70%,达1853.8亿元。随着3D NAND、先进DRAM等存储芯片产能扩张,SOC等核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恒坤新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更重要的是,恒坤新材的发展已深度融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生态突围进程中。公司在光刻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持续突破,正逐步成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前十大晶圆厂中已有多家成为其客户,这种深度绑定不仅保障了公司的订单稳定性,更在产业链层面构建起国产化的协同效应。

2.中伟股份登陆港交所,证券简称为中伟新材

中伟股份已于11月17日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为02579,证券简称为中伟新材。

中伟股份本次全球发售 H 股基础发行股数为 104,225,400 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 10,422,600 股;国际发售 93,802,800 股。根据每股 H 股发售价 34港元计算,经扣除全球发售相关承销佣金及其他估计费用后,并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公司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 34.3261 亿港元。

资料显示,中伟股份是专业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与前驱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属于国家战略新 兴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镍系材料(超高镍前驱体、固态电池用前驱体、低空经济用前驱体、 高性价比中镍高电压前驱体)、钴系材料(高电压四氧化三钴)、磷系材料(磷酸铁前驱体、磷酸铁锂)、钠系材料 (聚阴离子钠电、层状氧化物钠电),以及新能源金属产品。

以上新能源材料进一步加工制造成电池,最终应用于新能 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公司新能源金属镍除用于自供外,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选择以镍 中间品或进一步加工为高纯镍板对外销售。

目前,中伟股份已全面进入全球领先的电池产业链,建立覆 盖“整车、电池、正极”的全球化、立体化的优质核心客户体系,与包括特斯拉、三星SDI、LG化学、中创新航、宁德时 代、比亚迪、SKOn、蜂巢能源、松下、当升科技、厦门钨业、贝特瑞、巴莫科技、L&F、振华新材、容百科技、 ECOPRO、POSCO等国内外一流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3.2天100万台!速腾聚创又获新订单

11月18日,RoboSense速腾聚创宣布获得某北美新能源车企的独家定点,将为其新一代车型提供高性能数字化激光雷达,订单规模超50万台。此次合作是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此前,RoboSense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已支持其多款车型实现大规模量产落地。

而就在11月17日,RoboSense速腾聚创还宣布获得欧洲最大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多家合资品牌的多款车型前装量产定点,订单规模超50万台,合作车型将于2026年起陆续面世。

RoboSense速腾聚创通过芯片自研技术路径,已构建以E平台+EM平台为主的数字化产品矩阵,展现强大且领先的数字化产品力。上半年,RoboSense速腾聚创在Robotaxi、乘用车、服务机器人、具身智能创新业务等多领域加速拓展

资料显示,RoboSense速腾聚创2025年Q2实现营收约4.6亿元,同比增长24.4%,环比增长38.9%。同时,机器人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产品营收约1.5亿元,环比增长100.7%,产品销量约34,400台,同比劲增631.9%,环比大增189.1%。RoboSense速腾聚创以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增效,盈利能力与经营效率不断提高:产品毛利率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12.3%提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7.7%,连续6个季度环比上升。

4.凌云光部分募投项目结项,5965万元节余资金加码核心产业基地建设

11月17日,凌云光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全票通过《关于部分募投项目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用于其他募投项目的议案》,同意“工业人工智能算法与软件平台研发项目”结项,并将约5965万元节余募集资金用于“工业人工智能太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

据公告披露,凌云光的募集资金源于2022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超额配售。其中,初始发行9000万股普通股,募集资金净额180528.33万元;保荐机构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额外募集资金净额27526.23万元,合计募集资金净额208054.56万元。

根据此前规划,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五大类项目,包括工业人工智能太湖产业基地(拟投80082.08万元)、工业人工智能算法与软件平台研发项目(拟投29000万元)、先进光学与计算成像研发项目(拟投21000万元)等,各项目资金用途明确,契合公司“视觉+AI”的核心发展战略。

作为本次结项的募投项目,“工业人工智能算法与软件平台研发项目”已完成全部研发工作并达到预期目标。截至2025年11月17日,该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29000万元,累计投入23874.89万元,待支付款项505.32万元,加上利息收入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扣除手续费后的净额1345.18万元,预计节余募集资金金额达5964.97万元。

对于资金节余的原因,凌云光表示,一方面公司在项目实施中坚持审慎节约原则,依托自身技术积累优化研发路径,加强支出管理,合理降低了总投入;另一方面,在确保项目进度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公司对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投资收益,共同形成了资金节余。

结合公司实际经营需求,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凌云光计划将上述节余资金全部用于“工业人工智能太湖产业基地”的工程建设及软硬件设备购置等资本性支出。据悉,该产业基地位于苏州吴中太湖新城,总投资12亿元,是凌云光在长三角地区打造的研、产、销一体化基地,聚焦视觉与图像、AI深度学习等领域,建成后预计年产2.3万套智能视觉系统与设备,年产值超30亿元,目前3号楼已验收交付,其余楼栋正加紧建设。

公告明确,待结项项目的待支付款项完成支付且节余资金转出后,公司将注销相关募集资金账户,对应的募集资金专户监管协议也将随之终止,确保资金流转闭环。

凌云光强调,本次将节余募集资金用于其他募投项目,是基于项目实施实际情况做出的审慎决策,未变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有利于优化公司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契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及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不会对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5.大华股份拟分拆华睿科技港股上市,控股股东地位不变

11月17日,大华股份发布公告,拟将控股子公司浙江华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睿科技”)分拆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大华股份仍将保持对华睿科技的控股股东地位,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大华股份作为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以AIoT和物联数智平台两大技术战略为支撑,业务覆盖城市数字化创新和企业数智化转型等多个领域。而华睿科技定位于工业互联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核心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机器视觉和AMR移动机器人核心组件、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下游客户打造通用化行业解决方案,其业务属于大华股份培育的新兴业务,与公司其他业务保持较高独立性。

根据分拆预案,华睿科技本次发行的股票为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每股面值1元。发行将采用香港公开发售及国际配售新股的方式,初始发行规模不超过发行后经扩大总股本的25%(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授予全球协调人/簿记管理人不超过初始发行规模15%的超额配售权。

预案称,本次分拆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对于华睿科技而言,独立上市将有助于充实资本实力、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及盈利能力,同时建立独立的资本市场平台和市场化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把握工业互联产业崛起的机遇。对于大华股份来说,分拆后公司将继续聚焦核心主业,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而华睿科技的发展成果也将通过合并报表反映,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此外,本次分拆还有利于优化华睿科技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其经营透明度和市场影响力,深化在新能源、电子制造、汽车制造、半导体等领域的战略布局。

6.百川股份石墨负极募投项目结项,8034万元节余资金用于补流

11月17日,百川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全票审议通过《关于募投项目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旗下“年产3万吨石墨负极材料(8万吨石墨化)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拟将8034.52万元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据公告披露,此次结项项目的募集资金源于百川股份2022年度公开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经证监会核准,公司于2022年10月发行面值总额9.78亿元可转债,扣除1599.40万元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达9.62亿元,该笔资金已于2022年10月25日全部到账,并经公证天业会计师事务所验资确认。

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4日,“年产3万吨石墨负极材料(8万吨石墨化)项目”已正式实施完毕,项目于2025年3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总投资规模达14.20亿元。从资金使用情况来看,该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金额为9.62亿元,实际投入募集资金8.85亿元,叠加利息收入及现金管理收益扣除手续费后的净额316.89万元,最终形成节余资金8034.52万元,占募集资金净额的比例为8.35%(节余金额以资金转出当日专户余额为准)。

对于资金节余的核心原因,百川股份表示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项目实施中严格把控成本,在保障建设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实现高效投入;二是对闲置募集资金进行合规现金管理,获取了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时资金存放产生一定银行利息;三是部分合同尾款、质保金等款项支付周期较长,目前尚未达到支付节点。

为最大化募集资金使用效益,百川股份明确将节余资金全部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而项目后续需支付的尾款、质保金等款项将由公司自有资金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