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孙大林、宋云教授团队与西湖大学向宇轩教授、朱一舟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固态核磁共振(NMR)、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R-XRD)和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首次揭示了锂离子电池中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中存在LiF-LiH固溶相。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为高性能二次电池中快速离子传输机制提供了新解释,并为电极-电解质界面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显示,LiH-LiF固溶相的锂离子扩散能垒显著低于纯LiF,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传输。使用LiH-LiF固溶相涂层的锂金属对称电池在10 mA cm-2下的沉积电位仅为纯LiF涂层的50%,循环寿命延长10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