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新晋院士王晓云,绽放科技女性力量
4 小时前 / 阅读约8分钟
来源:C114
王晓云作为中国移动集团总工程师,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移动通信从2G到6G的发展,主导多项关键技术攻关,提出创新架构,推动5G商用领先,并布局6G研究。

C114讯 11月21日消息(九九)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中国移动集团总工程师王晓云实至名归!

王晓云,出生于196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专业。她常年深耕中国移动集团的技术研发工作,历任中国移动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和院长、集团技术部总经理、集团首席科学家、集团副总工程师等职,并在今年4月升任集团总工程师。

此外,王晓云还是中共第十九届、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作为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从2G到5G以及6G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者,王晓云以“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的姿态,书写了一代通信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一位科技女性坚韧磅礴的力量。

投身通信业,白手起家探索3G发展之路

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专业毕业后,王晓云便投身于通信事业,风雨30载。

“上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出国是到欧洲参加会议,看到别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真是非常感慨!”彼时的欧洲,通信巨头云集,技术先进、产业发达,而我国只能跟随欧美主导的FDD技术,网络受制于人、产业一穷二白。

王晓云将1G模拟语音比喻成“乡间小道”,2G数字语音、低速数据则是“单车道马路”,窄窄的路被发达国家堵得死死的,想要并行,甚至超车绝无可能。

可以说,我国移动通信的真正大发展是从3G开始的,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坚定TDD战略主攻方向,独立自主实现TDD技术和产业从无到有,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中国移动肩负国家使命,扛起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网络创新大旗,建设全球首个TDD网络。

但这条路需要踏平标准、技术、设备、终端等无数坎坷,并遭遇了一只凶猛的拦路虎——同频干扰。王晓云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开展攻关,最终通过N频点组网等手段,终于把网络质量提了上去。技术逐步完善的同时,设备也在走向成熟:天线尺寸减小50%、重量减轻50%;RRU体积减少72.6%、重量减少66%。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链参与方从寥寥几家发展到数百家,我国移动通信端到端产业链初步构成。在此基础上,TDD技术第一次实现了全球商用部署。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最终实现在国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发展目标。

手持“红缨枪”,融合TDD/FDD拿下4G半壁江山

“TD-SCDMA是红缨枪,而WCDMA是机关枪,差距明显。”王晓云这样描述。

尽管TDD技术在3G时代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仍立而不强:TD-SCDMA单用户峰值速率仅为CDMA的二分之一,远远落后于WCDMA;并且产业竞争力较弱,全球网络普遍采用WCDMA,采用TD-SCDMA仅有一家。

在向4G演进的过程中,欧美主导的FDD LTE全球称霸,美国主导的WiMAX异军突起,我国主导的TD-LTE处于弱势地位,可以说是危急存亡,腹背受敌。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技术竞争力与产业认可度,推进TDD技术全球化?王晓云提出:“融合FDD,发展TDD。通过合纵连横,形成全球产业生态共同体。这是移动通信历史上非常经典的技术博弈过程,中国移动作为牵头单位之一,通过与欧洲的合作,推动TD-LTE成为全球两大主流4G标准之一,带动构建完备的端到端产业链。”

最终,在中国移动组网成功的示范下,我国主导的TD-LTE走出国门,占据全球4G市场半壁江山,TD-LTE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

主导技术攻关,变革图强实现5G商用领先

5G时代,移动通信网从服务人到服务人、机、物,从面向移动互联网到面向产业互联网,这是服务范式的重大变革,更是重大技术挑战。

作为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主导5G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提出服务化核心网架构SBA。SBA架构也成为5G全球唯一基础架构,是我国5G引领的标志性技术。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还牵头制定5G需求和技术指标,提出“5G之花”,当好全球5G发展的“出题人”,这是我国首次牵头制定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需求,其中9大指标中有8个5G关键性能和效率指标被ITU(国际电信联盟)采纳、成为全球共识。

在标准方面,中国移动5G阶段共牵头300余个5G国际标准,提交上万篇技术文稿,全球运营商排名首位;申请专利5000多项,担任50余个国际组织领导职务。

为缩短5G从标准到商用的距离,中国移动制定十万余字的5G技术体制及40余本技术规范,成为指导产业研发和网络部署的纲领性技术文件,组织产业开展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5G外场试验。至此,TDD网络从中国移动一家开始,在全球竞争中超越FDD成为全球主流。TDD技术与生态从面临夭折到成为主导,改变了全球移动通信发展格局。

着眼“万物智联”,系统布局保持6G领先优势

随着时代的更迭,通信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王晓云又迅速投入到6G研究。

“如果说5G意味着万物互联,那么6G将意味着万物智联。”王晓云强调,6G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布局的前沿科技领域,保持我国通信技术方面领先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移动自2018年启动6G研发,初步形成6G通感算智融合的技术体系。

作为运营商最为核心的网络资产,RAN的架构创新是6G发展的关键顶层设计。王晓云团队在2010年全球首创C-RAN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CIS-RAN创新方向,以适配6G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的需求。

该架构突破传统“1处理-1收发”的分布式局限,通过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与实时云计算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动态调度,为6G平均谱效提升2-3倍、峰值速率提升3-5倍的性能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此外,王晓云还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副总师,牵头制定多项通信技术标准;在6G标准化进程中提出系统性建议,包括“以终为始”的需求导向、强化跨标准组织协同、注重“至简设计”等,推动全球6G技术路线收敛。王晓云强调,6G技术需以商业价值为核心,提出智能体驱动、网络效能三角均衡(能力-效率-质量)等理念,推动通信技术向经济效益转化。

以通信为名,绽放科技女性力量

王晓云的通信生涯,既是个人深耕不辍的奋斗史,更是中国移动以“一体五环”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以“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机制为牵引的创新实践缩影。

4G时代,中国移动建立起“一体四环”科技创新体系:内环为核心研发机构、中环为产研协同专业公司、外环为省公司和区域创新机构、合作环为高校/企业/政府联合载体。

5G时代,“一体四环”升级为“一体五环”,增设海外环(海外研发机构和国际组织),以开放协同、分层分级为原则,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集团内部全面参与的创新体系。同时提出“两给两出”:给资源、给政策、出成果、出人才,体现出中国移动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支持与投入。

王晓云表示,中国移动在3G到5G跨越式发展基础上,6G持续引领创新,需要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目标,做好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具体而言,就是发挥网的优势,强化总体技术布局(出好题)、原创技术攻关(答好题)、推进网络商用落地(阅好卷)。

2023年10月,中国移动启动实施“BASIC6”科创计划,面向算力网络、6G、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力中台和安全六大领域,强化前沿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仅在2024年,中国移动就为“BASIC6”科创计划投入380亿元研发资金,研发队伍壮大到5.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