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供车搁置、FSD难落地,特斯拉在华走下坡路了?
11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凤凰网
随着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受欢迎,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萎缩。

特斯拉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7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美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商业和政治挑战,他在另一个最重要市场中国也遭遇了麻烦。

曾几何时,特斯拉是中国道路上最炙手可热的汽车。中国也给予特斯拉优惠政策,希望引进特斯拉的技术诀窍来促进竞争,以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也就是创造“鲶鱼效应”。特斯拉的汽车销量一度飙升。

然而,特斯拉面临的风险一直存在:他可能会被自己助推起来的竞争对手超越。如今,这一风险正逐渐成为现实。

随着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受欢迎,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萎缩。中国消费者认为,特斯拉的车型越来越乏味,与当地消费者的品味脱节。如今,中国设计的顶级电动汽车常常配备一些特斯拉不具备的功能,比如多块可以观影和打游戏的大屏幕,可以冰镇饮料的车载冰箱以及可用于自拍的车内摄像头。

中国电池公司也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最近表示,他们已开发出五分钟快速充电技术。

马斯克

目前,许多中国消费者依然把特斯拉视为电动汽车先锋。中国也将特斯拉视为外资投资成功的典范,以及推动中国绿色经济建设的有力伙伴。绿色经济聚焦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等产业。

麻烦的是,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系统(FSD,中国官网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仍未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全面批准。这项技术是特斯拉未来主导交通领域雄心的核心功能,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竞相攻克的领域。

特斯拉反应迟缓

特斯拉中国员工表示,他们曾向总部表达过对公司车型日益老化的担忧,但他们的警告往往并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在缺乏有吸引力车型的情况下,特斯拉销售人员感受到了更大的销售业绩压力,挫败感增强。

特斯拉中国销售人员对买家表示,额外的功能会降低续航里程并影响加速性能,他们鼓励买家更多关注特斯拉的安全记录。但他们私下也抱怨,自己面对的内部压力越来越大,很难完成销售目标。

一位北京销售人员说,他的销售目标最近从每周四辆车提升到了每天至少卖出一辆车。该销售员还表示,近几个月来,许多同事的工作时间从之前的每天10小时增加到了12小时。

据知情人士透露,2021年初,特斯拉中国团队在向总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当地消费者希望汽车能够与智能手机无缝连接,并配备更多娱乐类应用。然而,美国总部的特斯拉管理人员回复说,这类功能并非优先事项。

知情人士称,2023年和2024年,特斯拉中国的战略团队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仍然觉得没有受到重视。特斯拉自2023年开始为中国车主提供一些热门本地应用,比如流媒体服务“芒果TV”。不过,相比中国品牌车型,特斯拉车主能使用的应用数量仍然较少。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

几年前,特斯拉曾承诺设计一款能让当地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车型,但后来由于其他事务更为紧迫,这一计划被搁置了。于是,马斯克转而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即设计一款更经济实惠的车型,通过从现有车型中去除或降低某些功能来降低成本,并让这些汽车能够更容易地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大规模生产。

一些员工和分析师对这一策略持怀疑态度,其中包括特斯拉计划推出的新Model Y 车型。他们担心,如果这些简配版车型的价格没有大幅降低,那么它们很容易就会被本土竞争对手击败。特斯拉在中国最畅销的车型是Model Y SUV,其起售价约为 3.67万美元,而竞争对手比亚迪的电动SUV海狮07的起售价约为2.64万美元。

中国市场愈发重要

对于马斯克来说,中国市场的成功至关重要。按收入计算,中国是特斯拉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其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约占其全球汽车出货量的一半,并为其全球制造供应零部件。

在特斯拉美国和欧洲销量因马斯克与特朗普的结盟而下滑后,中国对特斯拉的重要性反而在增长。中国也是马斯克优先发展技术的试验场,例如FSD和自动驾驶出租车。

特斯拉与其他中国电动车制造商一样,在中国市场降价,并计划于2026年推出低价版Model Y SUV车型,希望借此提振销量。但是,马斯克似乎无意对市场做出过多妥协,而是依靠特斯拉在品质和技术上的声誉,保持其在中国的领先地位。

截至发稿,特斯拉尚未就此置评。特斯拉在4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曾提到中国市场。该公司表示,尽管传统观点认为竞争对特斯拉不利,但公司相信竞争将加速电动车的普及,从长远来看促进特斯拉的销售。

成功保质期

许多专家认为,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仍将坎坷。长期以来,美国企业在中国往往能短暂取得成功,但在本土竞争对手崛起后便会落后。

2000年代初,摩托罗拉就曾在中国被本土公司击败。 苹果也曾是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第一的制造商,但如今已跌至华为和另一家中国品牌之后位居第三,原因是后者不仅提供了热门手机功能,价格还更低。与此同时,国产手机制造商也受到了政府刺激政策的推动。

“你永远不要低估马斯克和特斯拉的韧性。”前通用汽车高管、现任一家汽车咨询公司负责人的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表示。

不过,他也指出,马斯克很可能也清楚,许多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都有“成功保质期”,因此他正着眼于投资印度等其他市场,以防中国市场变得更具挑战性。

“马斯克在中国的业务更像是走下坡路,而非蒸蒸日上。”邓恩表示。

特斯拉在中国面临的最直接挑战是其市场份额持续缩水,而中国整体电动汽车市场则在快速发展。今年5月,特斯拉中国销量略低于4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则整体增长了28%。

小米SU7

根据中国乘联会的数据,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等份额已从2021年初的11%降至今年5月的4%。特斯拉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在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市场的份额约为29%。小米一年前才开始销售电动汽车,目前约占3%的市场份额。

《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汽车买家表示,特斯拉不再像以前那样引领技术潮流了。

34岁的钱阳(Qian Yang,音译)表示,他曾拥有一辆特斯拉Model 3,周末时喜欢开着它兜风。现在,钱阳卖掉了特斯拉,花了3.4万美元(约合24万元人民币)购买了一辆小米SU7电动轿车。如今,他成了小米汽车的粉丝。这款车配有小爱同学语音助手,可以执行开车门等操作,还能与其他小米设备联动。

“你知道那种下班回家时的感觉吗?你可以直接在车里告诉小爱同学,让它远程打开家里的空调,真是太爽了,”钱阳说,“特斯拉现在几乎就像iPhone一样,已经变得乏味、没有新意了,也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功能了。”

FSD难落地

雪上加霜的是,特斯拉未能在中国全面推出其FSD辅助驾驶服务。

与以往依赖预设规则来应对大多数驾驶场景的软件不同,特斯拉当前的FSD系统是基于AI模型,从数百万段实际道路视频中学习驾驶方式。该系统主要以美国道路数据为训练基础,被认为是行业内的技术领先者,并自2024年初以来在美国广泛推出。FSD可以协助驾驶员泊车,并在城市街道和高速公路上导航。目前,驾驶员仍需坐在驾驶位上保持注意,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马斯克希望在中国推出FSD,不仅是为了提振销量,还因为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可以生成海量数据,有助于提升FSD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特斯拉在全球的技术领先地位。但是,这一努力遇到了困难。

作为备选方案,特斯拉曾考虑在中国境内扩大FSD的训练规模。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其中国业务需要获取最先进的半导体芯片,而这些芯片受到了美国的出口管制。经过将近九个月的反复沟通后,相关谈判最终陷入僵局。

比亚迪的天眼

在特斯拉原地踏步的同时,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已推出功能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且价格往往更低。用户表示,小鹏的旗舰辅助驾驶系统XNGP在功能上与特斯拉相似。比亚迪则推出“天眼”系统,称该系统可在城市道路上在极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巡航。

中国公司也在推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的自动驾驶出租车i服务,例如百度和小马智行运营的数千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特斯拉虽然已于6月在奥斯汀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但在中国道路上尚未开展相关服务。

由于FSD落地中国一再受阻,特斯拉在今年2月开始通过远程更新的方式向中国用户推送部分FSD功能(如城市道路导航),这是其美国FSD服务包中的一部分。不过,中国监管机构表示,任何辅助驾驶更新都需要获得批准。随后,特斯拉暂停了这一功能推送。

人形机器人也受冲击

马斯克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是:特斯拉寄希望于带动未来增长的其他业务,可能也会遭到中国对手的侵蚀。

今年3月底,特斯拉开始从其新建的上海工厂向第一个海外市场澳大利亚出口“Megapack”电池,该产品可提供电网级储能。但是,宁德时代等多家公司也正在进军储能电池业务。

马斯克还希望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称该业务未来收入可能超过10万亿美元。知情人士称,特斯拉计划在美国生产数千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但该计划依赖于中国供应商提供关键零部件,包括用于机器人关节的行星滚柱丝杠和用于机器人手部的电机。

Optimus人形机器人

中国供应商的工程师们与Optimus团队加班协作完成了设计。知情人士称,这些供应商的高效表现使得特斯拉能够大幅降低某些零部件的成本,以至于即便在华盛顿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之后,特斯拉也没有暂停采购。

现在,中国也涌现了一批自己的机器人创业公司,例如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他们准备与中国公司一较高下。随着中国供应商与特斯拉合作,这一进程可能会加速。

“一旦你拿到了特斯拉的订单,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就更愿意和你合作了,”一位Optimus供应商的市场经理陈峰(Chen Feng,音译)表示,“特斯拉可以再次扮演鲶鱼(带动行业发展)的角色。

马斯克近期在与分析师举行的电话会议中表示,他相信自己的Optimus机器人在该领域是第一名,但他也担心中国最终会主导这一领域。

“我有点担心,排行榜上的2到10名会全是中国公司。”他说。(作者/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