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给尽显疲态的特斯拉送上了一个神助攻。
最近引发高度关注的那场辅助驾驶测试,原本旨在科普技术的安全边界,不过在舆论场中,测试结果迅速被解构为车企间的「华山论剑」。虽然没有一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但在部分友商的0分衬托下,「加州请来的老司机」特斯拉差点拿满分的成绩,显得分外扎眼。
在网友舌战、友商沉默中,马斯克美滋滋地转发了测试视频,还不忘补一句:这是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前提下,取得的中国第一。
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刚交出十年来最惨烈成绩单:2025年Q2,营收暴跌12%至225亿美元,盈利暴跌16%至12亿美元。在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坦言:未来几个季度将很艰难。
第三方测试的背书,让深陷泥潭的特斯拉稍微喘口气。但就特斯拉目前所处的赛程来看,仅得一个三分球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它的创新节奏更像是十多年前的英特尔——当年英特尔在CPU市场一家独大,每一次芯片升级都精准卡点,挤牙膏似的提升性能。制程上,在10nm研发遇阻后更是把14nm用出花,从五代酷睿沿用到第十一代,整出「14nm++++」。结果是AMD用7nm给了「牙膏厂」当头一棒。
尽管性能依旧能打,英特尔还是从行业霸主沦为了追赶者。
现在的特斯拉也站在了那个微妙的十字路口。
在特斯拉两大主力车型中,Model 3 在2017年上市,6年后才有了首次改款;2020年上市的Model Y ,也是5年后才等来首次「焕新」。
期间,备受外界期待的低价款则一直在「画饼」当中。
早在2018年,马斯克便抛出2.5万美元低价特斯拉的构想;2020年电池日,他更明确给出了「三年后」的时间表;此后项目几经波折、屡有被砍传言,直到2024年,马斯克才再次确认项目还推进中,预计2025年上半年量产。当然,再次打脸。
在摩尔定律的驱使下,英特尔好歹能勉力维持外界对CPU性能提升的期待;2025年以前的特斯拉,似乎连「牙膏」都懒得挤。
这也难怪,Model 3 平均1.5分钟卖出一台,Model Y更是在2023年拿下了全球销冠。2024年,这一桂冠虽被丰田RAV4抢走,但两者差距并不大,只有不到3000辆。
▲数据来源: JATO dynamics
马斯克可能没有太多动力去回应市场期待。另外,需要他付出精力的事务实在不少,而汽车只是其中之一。
2025年是个分水岭:今年以来,特斯拉产品节奏明显加快,先是1月Model Y焕新版上市,7月16日官宣6座ModelY L将在秋季发布,随后最长续航的Model 3+被曝9月上市;7月24日Q2财报电话会上又传来廉价车型落地的消息,只不过按照马斯克的说法,它看起来「就像Model Y」,而不是最初计划中的独立车型、全新平台。
▲特斯拉官方公众号上放出的Model Y L 照片
围绕Model Y搞套娃的新品,当然称不上产品创新,顶多只能算挤牙膏,但好歹马斯克开始有了紧迫感。
他不再只是自负的第一性原理「代言人」,在市场策略上也开始学会妥协,或者说更接地气。
以廉价版Model Y为例,尽管其量产时间晚于于外界预期——预计要等到年底,但目前曝出的一些「去特斯拉化」设计,还是重新激发了市场期待。
根据行业博主实图曝光,该车型砍掉了标志性设计全景玻璃天幕,而网友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哪里是减配?分明是升级!
特斯拉的全景玻璃天幕不仅定义了新能源车的未来科技感,更被蔚小理、小米等后来者致敬。不过,中国车主苦玻璃天幕久矣,只防晒不隔热,让夏日驾驶如同置身移动阳光房,不少人只能自费加装遮阳帘。
除了去掉这块具有象征意义的玻璃天幕外,低价版还拿掉有些鸡肋的后排娱乐屏、取消了贯穿灯、换成不粘皮肤的织物座椅……但保留了特斯拉的灵魂——FSD。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特斯拉有史以来最接地气的一次产品变形。
而为了赢得更多中国用户的偏爱,应对本土品牌的竞争,特斯拉的「入乡随俗」也在加速。2025年1月上新的Model Y焕新版就在细节处悄悄对齐中国同行——后排新增娱乐屏,底盘调校更趋舒适,语音指令扩展到空调、音乐、导航等日常功能。看似只是功能补全,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特斯拉正在学会「讨好」。
▲Model Y焕新版配置升级 图源:特斯拉官网
最新官宣的Model Y L 更是对中国二胎家庭需求的精准回应。相比特斯拉此前在北美市场给Model Y「硬塞」第三排的七座结构,这款中国「特供版」的全场景大六座豪华SUV,在车高和轴距上都做了加法,真正留出一排「能坐成人」的空间。这也是特斯拉第一次用产品回应中国消费者对于「装下一家老小、捎上三姑六婆」的切实需求。
从「性能至上」到兼顾乘坐者体验,从忽视本土化的独特需求到量身定制,从讲究极简主义到接受「人情世故」,马斯克正逐步在产品设计上向市场弯腰。
而这种入乡随俗,其实是一种「不得不」的姿态。马斯克向来以工程师思维主导产品开发,但中国市场的逻辑远比技术更复杂。用户不单是为三电系统买单,同时也会为家庭场景、社交标签、情绪价值买单。
如果说产品上的妥协是特斯拉的战术调整,那么马斯克态度的转变,则是局势急转直下的结果。
此前,马斯克对外承诺,特斯拉2025年将重回销量增长通道,预计涨幅在20%至30%。但从上半年表现来看,特斯拉汽车全球交付量同比暴跌13.3%,Q2更是以38.4万辆的数据创下公司史上最大季度跌幅。
在美国市场,特斯拉的核心市场加州,交付量已经连续7个季度下滑,二季度更是暴跌21%,远超当地电动车市场13%的整体跌幅,后续还将面临电动车补贴到期的情况。在欧洲市场,马斯克的政治倾向也让特斯拉销量应声跌落,德国高达94%的消费者受访时明确表示拒买特斯拉。
▲特斯拉在加州的注册量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更多是被同行卷麻了,市占率从2020年巅峰的15%滑落至7.6%。与此同时,比亚迪稳居纯电销冠,小米、问界等新势力迅速抢占心智,在20-30万元这个特斯拉下沉的主战场上打得火热。
2024年下半年起,新晋玩家小米SU7的产能持续攀升,单月销量多次反超一代神车Model 3。更扎心的是,新能源市场几乎月月出新款,而特斯拉仍靠老将「3Y组合」硬撑阵地,节奏明显落后。
值得警惕的是,「价格换量」策略在中国已进入收益递减阶段。2024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8.8%,至65.7万辆,营收同比下降3.7%,至209.4亿美元,销量增长更多靠降价和变相补贴支撑。即便靠降价勉强守住了增长曲线,特斯拉的增速也早已被同行甩在身后。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同比增长35.5%,其中纯电动车增长22.6%。相比之下,特斯拉增速是8.8%。
而曾被马斯克寄予厚望、意在打造成下一个「超级单品」的Cybertruck,上市后反响平平,产能迟迟未爬坡,被迫暂停出口。
▲Cybertruck 图源:特斯拉官网
随着这款明星车型失去破局之势,特斯拉不得不调整打法,转向一系列「挤牙膏式」的产品优化,并通过频繁的小修小补,维持市场热度,形成了一套「灵活、快速、低成本」的应变体系。一如同当年的英特尔,在10nm遭遇瓶颈时,围绕14nm持续做加法。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马斯克是在用顺应市场的姿态迅速「回血」,以换取继续造「不平庸」产品的可能性。他的野心肯定不是造廉价车,而是做出Rootaxi、Optimus等「惊世之作」,但在量产它们之前,特斯拉必须守住现金流,安抚资本市场的情绪。
从现阶段的结果来看,「挤牙膏式」的产品优化已初步见效:今年6月,焕新版Model Y顶着来势汹汹的小米YU7,重夺月度销冠。廉价版Model Y更是吊足了观望者的胃口。
虽然特斯拉推出的廉价版Model Y意外击中部分消费者的痛点,但它能否扭转局势,依然充满变数。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来的太晚。这款车要到 2025 年四季度才能实现量产。此前有媒体报道,特斯拉的目标是2026年在美国生产25万辆,之后在中国和欧洲生产。届时中国新能源车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基本退出。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而在它尚未落地的这段时间里,国内竞品早已加快产品打磨、渠道铺设,先一步抢占用户心智和市场份额。15万元-20万价格带本就是一片血海,特斯拉这款「套娃式」新品,虽有性价比,但能否杀出血路,仍需验证。
▲懂车帝上15万~20万区间内的纯电动车型有200余款
在主要竞争对手中,小米汽车的产能提升速度亦是变量之一。去年下半年,小米SU7产能提升后,连续数月销量超过Model 3。当下,小米YU7正处于产能爬坡期,一旦打开规模交付空间,Model Y、Model Y L或将承受新的压力。
历史上,「挤牙膏」策略虽然让英特尔短期收益最大化,但牺牲了它的长期创新和竞争力。而老对手AMD凭借Zen架构+台积电制程突破,以及对AI加速和数据中心的提前布局,如今市值已经是英特尔的两倍多。
所以说,廉价版Model Y虽然是特斯拉当前的最优解,但它更像是一剂延缓病情的镇痛剂,真正能拉特斯拉一把的,仍是一款具备爆款潜力的「下一代产品」。
那个可以让马斯克「挤爆牙膏管」的产品,会在何时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