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企业预算制定再次成为焦点。在数字化浪潮与AI技术爆发的双重背景下,企业老板和CIO们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数字化与AI投入究竟多少才算合理?这不仅关乎技术选择,更是一场关于投资回报的战略决策。
谈到2025年企业AI应用现状,热度与实效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从行业分布看,AI的“普及”程度差异显著。制造业仍以传统自动化为主,AI仅在质检自动化、设备故障预警等场景锦上添花。原有自动化基础好、数据沉淀充足的企业,AI落地相对顺畅;而大多数企业面临数据分散、甚至手工记账的困境。在金融领域,由于门槛高、对准确性要求严苛,敢全面铺开AI的企业寥寥无几,更多是将AI作为风控辅助工具。房地产、能源电力等行业数字化基础更为薄弱,有的公司连像样的AI方案都没有,数字化之路依然漫长。
企业对待AI的态度出奇地一致——只认“ROI”三个字母。民营企业尤为务实,从不为花哨功能买单,开口便问“这东西能让我每年多赚多少”。讲不清账目,对话很可能就此终止。国有企业情况稍异,AI的政治意义有时大于实际效果。领导层支持固然有力,但常伴随着需求不清、流程混乱、数据孤岛等老问题,这些积弊在AI时代被进一步放大。
当前AI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内部知识库查询、智能客服应答等领域。多数企业希望先用AI做省钱的活儿——自动报告、数据分析、代码生成与测试,能省一分是一分。然而,自建大模型的高昂成本让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当AI生成的报告初稿仍需要人工核实时,当单个AI场景的年花费足以招聘3-4名熟练员工时,ROI的计算就变得复杂起来。
AI落地过程中的难题更是不容忽视:部门协同不畅、战略模糊不清、AI人才稀缺、数据质量低下、流程重构困难,以及AI幻觉、偏见和信息安全等新风险,都让企业在“增效迷雾”中艰难前行。
面对数字化预算,企业常陷入两极分化:信息部门希望“上不封顶”,企业领导则倾向“能省则省”。那么,数字化投入究竟是否有标准可循?
答案是否定的。数字化投入没有统一标准,但有其内在逻辑。合理的数字化预算应基于四个关键维度:
回顾企业AI应用现状,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局面:一边是头部企业将AI玩得风生水起,央国企频频秀出AI“肌肉”;一边是现实中的各种瓶颈与挑战,让众多企业在“降本增效”的迷雾中摸索。
未来的胜出者,大概率是那些能够玩转人机协同“乘数效应”,并将AI向善落到实处的企业。这意味着AI投资不应盲目追求技术前沿,而应聚焦于人机优势的互补与融合。
在预算审批过程中,CIO们常常面临预算被反复压缩甚至核心功能被砍的困境。要改变这一现状,CIO需要完成从技术专家到商业伙伴的角色转变。
数字化投入的本质是一种商业投资,其合理性完全取决于它创造的商业回报。CIO除了技术能力,更需要投资思维与业务洞察力,能够量化技术投入带来的效率提升、成本节约或收入增长,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管理层听得懂的商业语言。
对于资金有限的企业,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的平台。选择一个最痛的业务点切入,通过小场景、快迭代的方式验证价值,用成功的案例和清晰的ROI数据,向管理层证明数字化的价值,从而争取更大、更长期的预算。
2026年的企业预算制定,数字化与AI投入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保持清醒:既不盲目跟风,也不保守滞后。每一分投入都应精准赋能业务增长,体现可衡量的价值。
数字化与AI之路能否走下去?答案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企业能否算清这笔账,让技术投资与商业价值形成良性循环。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规律可循——唯有将技术投入与业务价值紧密结合,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2025年末企业AI应用那点事儿:该算的账还是得算
企业数字化预算投入多少才算合理?
